无心即是真清泰,有染如何望宝莲

“无心即是真清泰,有染如何望宝莲”,这两句话是说到阿弥陀佛国的方法。“无心即是真清泰”,无心是什么?就是修学佛法的人,你常常静坐,常常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常常观诸法实相、修四念处,你修成功了的时候,不管遇见什么境界心里都无分别。可爱的境界心里不爱,可恨的境界心里也不恨,心里无分别。

也不是糊涂,他看见什么都是明明白白的,比我们更明白,但是他也不爱、也不恨,心里面很清净的,这叫做“无心即是真清泰”,这就是阿弥陀佛国。我们在这娑婆世界,我们若修学圣道达到这个程度,娑婆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就是你、指你说,你若到这个程度,这个世界就是阿弥陀佛国,也就是极乐世界。但是我们现在在修学圣道的时候,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也要向这个目标去。

虽然是我们念《阿弥陀经》,它也没告诉你修止观,《阿弥陀经》没有说这个话:你要静坐修止观,没有说这个话。没说这个话,你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念佛,你心里不要有烦恼,贪心来了赶快要调伏,瞋心来了赶快要调伏,叫心里面不贪也不瞋,心里老是明静地、清净庄严这样子。你这样子呢,你就可以往生到阿弥陀佛国去了。

“有染如何望宝莲”,说我念阿弥陀佛是念,随时生贪心,随时生瞋心,老是这样子贪瞋痴烦恼,你往生阿弥陀佛国还是有问题,不一定,不一定有把握。“有染如何望宝莲”,你心里面不能调伏烦恼,你还不一定能往生阿弥陀佛国的。说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你就在平常念佛的时候,你要训练自己不要糊涂、不要颠倒。谁对不起我,没有问题,你不要计较这个事情;谁对我特别好呢,爱心也要减轻一点,渐渐地淡下来,渐渐地淡下来。用智慧、慈悲处理一切问题,不要用贪心、瞋心处理问题。

我们佛教徒要知道这件事,用佛法的智慧,用佛法中的慈悲处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人与事的问题,用智慧、慈悲处理问题,不要用贪心、用瞋心、用愚痴心、用邪知邪见来处理问题,要这样做。当然这个事,我们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你真实想要这样做,那还是要修四念处了,不然的话这个贪心来了怎么能不贪呢?“这是我的儿,我能不爱吗?”不可以。“这是我的财富,我怎么不保护它呢?”不可能的嘛!那么若想要这样怎么办呢?就是要修四念处,用智慧爱一切人,用慈悲心来爱一切人。这是不一样的,这个爱是不同的,是不一样的。

我们平常地爱人,我们佛教徒学习了佛法,爱人,也是爱,也可以用这个字“爱”,那里面有智慧。佛教徒常常地学习佛法,你爱人的时候那个爱里面有智慧,用智慧来爱人。“君子爱人以德”,就是这个意思。你若不学习佛法,世间上的事情那个爱人,不见得是有智慧,不见得。

大概是春秋的时候,楚国,楚国有一个孙叔敖,是楚王的一个相。他死掉了以后,他给他儿子留下了什么呢?给他儿子买离这城市远,很荒僻,不是那个肥沃的土地,就是沙砾之地,也能种田,但是生产量少,买那样的土地给他儿子。他不买那个好的土地给他儿子,孙叔敖这个人这样做法。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买好的土地有人争,所以感觉我的儿子智慧不高,斗不过人家,不如就是买那个差一点的土地,你努力生产也能维持生活就好了。

给你好的东西危险啊,你虽然是本事不大,贪心还是有,瞋心也是有,你斗不过人家,生命都是赔上去可能还不够,不如根本就不要这个,不要那么多好的东西,就是差一点的东西,没有人争,没有人同你争,给我儿子这样子。那么我儿子也能维持生活,当然不是那么丰富,也能维持生活,还能生活得安全一点。

所以我们从历史上看,的确有些人有智慧,也是有智慧,但是也还不是佛法的智慧。我们佛教徒的智慧是更高了,不是世间一般人能比的。但是你要去努力地学习佛法,你才有那个智慧,你不学习还不行。

所以是“无心即是真清泰,有染如何望宝莲”,这是劝我们要这样做才能往生阿弥陀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