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二面,丁二、诃欲第二。

智者大师把这个止观的修行,分成十科。前面的五科是一个前方便,叫做天台二十五方便。这个方便当中的修行呢,这个地方是属于第二科、诃欲。

那么这个诃,就是诃责,就是思惟它的过患,而加以诃责。那么诃责什么呢?诃责欲,这个地方的欲指的是世间的色身香味触这个五尘的境界。那么五尘的境界为什么称为欲呢?因为我们内心跟世间的五尘的境界接触,会引生内在的一种贪欲的心。那么就是说它能够引生贪欲,所以我们称它作欲。就是它本身不是欲,但是它能够引生我们的贪欲,所以我们称它作欲,是这个意思。那么这当中,我们在正修之前,对于这种世间的五尘、五欲的境界,要加以诃责。

这当中分两科,初、明五欲过患;二、示诃欲之法。先说明五欲的过患,再说明诃责的方法。

看初、明五欲过患,分两科:初、总标;二、别明。先看它的总标:

己一、总标

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

先说明五欲。那么诃欲呢,就是诃责五欲。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这个修止观必须诃五欲,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修止观跟我们修一般的善法是不同的,我们一般的布施放生,这种善法是一种外在的境界,内心当中并没有成就一种正念正知的功德,所以就谈不上什么诃五欲、不诃五欲。

那么这个修止观,以净土来说,我们一方面去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一方面去思惟娑婆世界的种种的苦恼,生起一个坚定的信愿,那么由一种信愿的心情来执持名号,心于名号,专一安住;心于名号,相续安住;心中就成立一种信愿持名的资粮。那么这种资粮是一种内在解脱的功德,特别尊贵的功德。

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成就一种调伏烦恼的一种功德,但是这个时候的烦恼是完全没有断除。那么假设我们内心当中,跟这个世间的五尘接触,这个烦恼会再一次的活动。那烦恼跟正念是互相对冶的,毕竟烦恼是一个熟境界,这个烦恼就会破坏我们好不容易所栽培的这个信愿持名的功德,它对我们内在的止观的功德有破坏的作用,为了保护我们已经成就的这个止跟观的功德,我们必须要诃责五欲,使令我们内在的烦恼,它能够不活动,是这个意思,来保护我们已经成就的止观的正念。

所以说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

诃责什么呢?五欲者,世间的色身香味触。那么这个地方我们所诃责的,并不是出世间的五尘。比如我们在大殿看到佛像,我们也看到了佛像的色法,我们有这个赞佛偈,赞叹佛陀的功德,有种种的音声。那么这个并不是我们所诃责的,这个地方所诃责的是世间的有漏的色身香味触的境界。那么这种境界呢,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这个诳惑呢,是一种欺诳跟迷惑,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事实上五欲,它本来不是一个功德的相貌,但是它却表现出一个清净功德的样子,使令我们爱着。

比如说: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表面上看来是一个甜美的食物,的确使令我们爱着,但是它的本质是一个毒药,那么有智慧的人当然是不会去吃毒药的了,但是我们凡夫呢,他没有看到这个毒药的过失,就贪着这个美食,就把这个毒药给吃下去了,就把这个身体给毒死了。

或者说是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说世间的五欲,虽然它也有一些暂时的安乐,但是这个蜂蜜的背后,却是有一把刀,锋利的刀在后面。当我们的舌头去舔这个蜂蜜的时候呢,会被这个刀深深的割伤。所以说五欲的过患在于它诳惑我们,使令我们没办法看到它的真相,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所以说,若能深知过罪,即不清净,是名诃欲。所以智者大师告诉我们,我们如何能够不再亲近五欲呢?要紧的是深知过罪,深就是很深刻的明白这个五欲对我们身心的一种伤害,这个深就是很深刻的,不是明白而已,你经过一次一次的思惟,你内心当中真正的肯定佛陀所说的真实语,深知过罪。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就能够慢慢慢慢的放弃这种对五欲的爱着,我们会知道过去的思想是颠倒的,是错误的,这个是一个诃欲的内涵。

那么这段是对诃欲的内涵做一个总标。

这以下就个别的解释它的内容。那么别明当中分五科,庚一、明色欲过患。这个色欲呢,是眼根所缘的境界,眼睛所对的境界。

庚一、明色欲过患

一、诃色欲者: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色,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

诃色欲这当中有两个:一个是有情,一个是无情。有情的色欲,所谓男女,主要就是男人跟女人的这个颜色。当然我们所爱着的不可能是丑陋的,是一种形貌端严,这个形状特别的端正庄严,或者男众或者女众。这个人多数是有善业,过去有这个善业的力量,表现出一种形貌端严的样子。

什么叫形貌端严呢?修目长眉,朱唇素齿。就是这个眼睛长得很大,眉毛长得很细很长。那么朱唇素齿,嘴唇红红的,牙齿很白,这个就是形貌端严。或者说是世间的宝物,世间的这种各式各样的黄金和珠宝,种种的古董,它的颜色表现出来呢,青黄赤色,红紫缥绿。这个缥绿,就是宝绿色。那么这种不管是有情还是无情的色法,它会使令我们愚痴颠倒的众生,见则生爱,作诸恶业。

当然爱是一个烦恼,那烦恼生起的时候,假设我们不诃责,烦恼它不会停下来,它会继续的活动。那么活动到一个程度,它就会推动我们的身口去造罪业,作诸恶业,做一些杀盗淫妄的罪业。

那么这以下呢,讲出两个例子,说这个色欲的过患:

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种种过罪。

这以下讲出因为这个色欲而引生的过患。第一个出自《大智度论》,说这个频婆娑罗王。这个频婆娑罗王以一国国王之尊,他因为贪着女色的缘故呢,深入敌国,不惜生命!一个人只身到了敌国,在这个淫女阿梵陀罗的房中,差一点丧失生命。做一个国王也不容易,有很多很多善业的支持,才有这一期的生命,但是因为他爱着这个女色,差一点就把这一期的生命给破坏了,所以这是一个过患。

其次,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这个是出自《大毗婆娑论》。说这个优填王,他有一天带着宫女去郊外玩乐,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又是唱歌又是跳舞。那么这个山中住了五百个仙人,五百个仙人因为长时间的修习禅定,都已经成就了初弹二禅三禅四禅。那么这个禅定当然是有神通了,这个禅定当中听到很多美妙的歌声,很好奇,五百仙人就以这个神足通,一刹那间,飞到了优填王唱歌的这个虚空上。这五百个仙人虽然有禅定,但也都是凡夫了,看到宫女这个美妙的颜色,就动了淫欲心,淫欲心一发动的时候,就把他辛苦所得的禅定给破坏了,那么这个禅定一破坏以后,神通就失掉了,那么这五百仙人,就好像是如鸟折翼,像鸟失去翅膀一样,就从空而降,掉到了宫女这个圆圈的中间。

优填王看到这个突然在玩乐的过程中,出现的五百个修行人,生起了嫉妒心,问这五百个仙人说,你们得到四空定吗?他说我们没有得到四空定。说你们得到四禅吗?说我们本来是得四禅,但是因为看到这个宫女跳舞,这个禅定失掉了。那么优填王听了很生气,说你们四禅都没有得到,就跑到我们这个宫女的堆里来啊,这个优填王就生起了嫉妒心,就把他们五百个仙人的手足都砍断了。如是等种种过罪。

在我们这个生命体当中,我们要成就一个功德,是何等的不容易,特别是这个禅定。这个禅定是一个过人法,跟一般的在外面散散乱乱,布施持戒放生的境界,那是大不相同。一个人要得到禅定,那要花费多少的精神体力呀,长时间的减少饮食,减少睡眠,把世间尘扰的境界完全放下,才有这种境界。但是就是看一场宫女的跳舞就失掉禅定,而且还换来割截手足的灾难。

这些灾难是怎么来的呢?当然不是上帝创造的,就是因为色欲的关系引生的,所以说如是等种种过罪。就是说我们思惟这种色欲,对我们功德的一种伤害,到达这种境界,使令我们诃责远离这个色欲的过患。再看庚二、明声欲过患。

这个声呢,是耳根所对的境界。前面的色呢,是眼根所对的境界。这个是耳根,耳根所对的声尘。

庚二、明声欲过患

二、 诃声欲者: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男女歌咏赞颂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著,起诸恶业。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声过罪。

这个声欲,这个声主要是箜篌、笙笛、丝竹、金石各种音乐的声音,或者说是男女歌咏赞颂的声音,那么这种声音能够使令凡夫,当然凡夫心中是有烦恼的,跟这个声音一接触的时候,闻即染着,起诸恶业,生起爱烦恼,爱烦恼再继续的活动,就会造罪业。

以下讲出一个例子,说这个五百仙人,他们在雪山中住,都已经成就了禅定,那么有一次呢,就是有一个甄陀罗女,她到这个山洞的外面去唱歌,那么这个五百个仙人,他的心跟这个声音一接触的时候,听到这个美妙的歌声,动了爱的烦恼,就失掉了禅定。那么这五百个仙人本来就是几百岁的,好几百岁了,年纪很大,但是有这个禅定的摄持,相貌都很年轻,但是因为听到歌声,失掉禅定,现出了一个丑陋的样子,而且有些人甚至于心醉狂乱,内心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声过罪。

这个禅定,有外道的禅定和佛弟子的禅定。外道在修禅定的时候,他不修观的,就是他完全以这个所缘境,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就是完全用正念的力量来压制所有的烦恼。所以说他对于这个五欲的境界,他心中的爱着是很坚固的,很坚固它怎么不活动呢?他是暂时的勉强自己不去攀缘它,他认为五欲是美妙的,是美妙的但是他不去攀缘它,所以说他虽然得到禅定,是如石压草。他这一念心跟五欲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春风吹又生,无量无边的烦恼又起来活动,就把他很辛苦栽培的禅定破坏掉了,外道的禅定就是非常的脆弱。

那么佛弟子在修行禅定,他修止他可以修观,就是说他在调伏烦恼,他不是强压制的,他是靠一种理智的疏通。说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贪着五欲呢?因为它有种种的过失,后面会讲到。那么他有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他能够用这个不净和苦恼的智慧来观这个五欲的过失,来对冶我们对这个五欲的清净跟安乐的颠倒。

所以说,这个佛弟子他内心当中跟五欲接触的时候,他那个心中的智慧,光明会现前。所以说他这个光明的智慧一现前的时候呢,他能够保护他这个禅定不被破坏,他也能调伏心中的烦恼使令它不活动。因为五欲并不是我们所说的那么美妙,这是种错误的思想。

这个地方呢,说明外道的禅定,他是有定无慧,就是有这个问题,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没有诃五欲,所以在果地的时候他的禅定,就是有这个危险性。

再看庚三、明香欲过患。

这个香呢,是鼻根所对的境界。

三、诃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著,开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花池边,闻华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以着香故,令诸结使,卧著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

这个香的内容,主要是男人或者女人身上所散发的香味,这个是有情的香味;或者说是无情的香味,就是世间的饮食,或者馨香。这个馨香就是这个水果,或者是花,花果所散发的香味。及一切的熏香,这个熏香就是一切的香气等等。那么愚人不了它这个香气不净跟苦恼的相貌,闻即爱着,开结使门,发动了我们这个结,结指的是烦恼,就是烦恼之门,无量无边的烦恼,就是因为爱着的因缘故而开始活动。

这以下讲出一个例子,《智度论》说有一个比丘,这个比丘他不是住僧团,他是一个人住在阿兰若,在山中住一个茅棚。当然他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在茅棚打坐,也要调身呀,他有时候在房中打坐,有时候到外面去经行。虽然经行,他心中也在忆念他所受持的法门。但是当他走到莲花池的时候,因为莲花这个时候盛开,很多很多莲花的香味散发出来,那么这个比丘闻到花香以后呢,心生爱乐,这个时候他忘失了他心中的法宝,忘失了心中的所缘,就生起了爱的烦恼,心跟这个莲花的香味就染着在一起了。

这个时候河神,河神是有神通啊,就诃责:说你这个比丘怎么偷我的香气呢?那么这个比丘就生起了惭愧心,就离开了。离开以后没多久,有一个世俗人,山中的工作人,就到莲花池的地方,两只脚就踩到这个莲花池,左边抓几只莲花,右边抓几只莲花,就把整个莲花都采走了,地上也踩得乱七八糟了,就走了。

那这个比丘就回去问河神说,说我刚刚只是闻你的花香,你就这样诃责我,刚刚这个人把你的莲花完全破坏了,你都没有讲一句话,都没有表达意见。这个河神说,你是一个修行人,你的心就像一张白纸一样,这个白纸当中出现一个黑点那是非常可惜,所以我为了你好才诃责你。刚刚那个人他是一个有罪业的境界呀,他的内心就像一张黑纸,一张黑纸再多几个污点他也无所谓了,讲他也没有用,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以着香故,令诸结使,卧著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

我们平常在起烦恼,如果我们注意一下,也会有差别。就是我们平常在工作的时候也会起烦恼,你在打佛七的时候也会起烦恼,但是这个烦恼的相貌会不同。就是说你在这个尘劳的境界起烦恼,你不容易发觉,因为在这个动荡的过程当中你多几个烦恼你无所谓的。但是你在打佛七的时候内心寂静啊,就像一个平静的水,你突然间丢一个小石头进去,那就非常明显了。所以这个地方讲,一个修行人他生起这个烦恼的时候,他很明显,所以引起这个河神的诃责。这个是说明香欲的过患。

再看庚四、明味欲过患。

四、诃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碱、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著酪味,于命终后,生在酪中,受其虫身。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

那这个味是一个舌根所对的境界。舌,舌头的舌。诃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味道,种种饮食。或者是肴膳,这个肴膳是一个煮熟的食物。我们一般的食物也不一定有什么味道,但是它一煮熟以后,再加上调味料,散发出美味的味道出来。那么这种味道,使令凡夫心生染着,就会造一些罪业。

以下讲出一个例子。说一个沙弥,这个沙弥他本来也是蛮精进修行,但是他有一个习气,他特别喜欢乳酪的酪味。那么他在行堂的时候,只要有这个乳酪的东西,他就会不自主的,控制不了自己,就会多发一份给自己。那么当然这个犯了盗戒了,盗十万僧物。那命终以后呢,生在酪中,受其虫生。当然这当中也包括了盗戒的罪业,也包括了有爱着酪味的烦恼,这个烦恼跟业力的和合呀,就使令他变成酪中的一只虫。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

所以我们有时候要静下来看看佛陀的开示,就是说这个五欲的过患,别说你一个沙弥,这个沙弥他如果如法的持戒,他下辈子可以升天的,有这种功德。但是因为他没有好好的去对治生起的这种染着心,就使令他堕入虫身。

这个地方也值得我们一提,就是说这个三宝,佛法僧三宝的地方,三宝是一个很殊胜的福田。就是说你对这个田造了很少的善业,它能够成就广大的功德。但是你对这个田创造微小的恶业,它也会引生广大的过失。像我们这个北斋也就是一个僧团,大家一个和合修行的地方。所以我们做厨房也好,做典座也好,做行堂也好,都要注意,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就是一定要保持一个平等心,不能对自己或者说你所爱着的人,有各种非份的行为。

因为在这个僧团当中造的业都是很重的,尤其是你这个罪业又不是无心的,这个罪业是有烦恼在推动啊,那这个罪业是要得果报,那是一个增长业。如果你这个罪业过失的引生是无心的,这个业力本身后面没有烦恼,没有爱烦恼的推动,这个业力是不增长业,它不会影响总报,只是侵犯常住的一个微小过失而已。但是如果说这个业力的背后是有烦恼的推动,那么这个业力就不得了,影响总报的一个增长业。

这个地方要诃责,我们对于这样的行为应该要有个事先的诃责。

看庚五、明触欲过患。

这个触,是身根所接触的境界。

五、诃触欲者: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颈。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

那么这个触是身根所对的境界,说什么是触呢?男女身分,就是男女身体的某一部分。那么柔软细滑,寒时体温,这个身体它能够自动调节,寒的时候身体比较温,热的时候身体就表现比较凉。乃至于种种的触,那么愚痴的人跟这个触尘接触的时候呢,为之沉没,起障道业,造了很多罪业,当然这个罪业是要受苦恼的。

这以下讲出一个例子,就是这个独角仙人,出于《佛本行经》,释迦牟尼佛过去在因地的时候一段的事迹。说有一个修道的仙人,他在山中打坐得到了禅定。那么禅定当然也不能经常入定,因为这个果报体是欲界的果报体,他有时候要起来经行,乃至于起来吃一些生果。

那么他有一天在摘生果的时候呢,他看到鹿在交媾,他虽然有禅定,但是没有断烦恼,生起了这个贪欲的心。他去小解的时候就把身体的体分给流露出来,那么鹿就去吃他这个排泄物,就怀孕了。怀孕了以后呢,就生出一个很奇怪的一个胎,独角的一个仙人。就是说这个人看起来,这个小孩子头部、两个双手、身体都像一个人的样子,但双脚是鹿的样子。那么这个鹿看到这个胎很奇怪呀,它就把它丢弃就跑掉了。

小孩子在哭的时候呢,仙人在打坐就听到了,当然这个仙人他有神通啊,他一看就知道,哦!这个小孩子是我的儿子,就把他抱回山洞抚养。那么长大以后呢,就教授他修习禅定,这个独角仙人,也成就了禅定,成就了神通。那么这个独角,他头上长了一支角,他有一支角,鹿的角,当然只有一支,独角仙人。那么独角仙人有一天他去外面散步啊,因为连续下了几天雨呀,地上很滑,他的脚又是一个鹿的脚,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就跌到了,就把这个脚跌伤了。

跌伤的时候他就很生气,就咒愿,说这个天上怎么下这么多雨呢,使令我受伤了,从今以后十二年不准下雨。那么这个有禅定的人他一咒愿的时候,就有力量,果然就不再下雨了。那么这个时间就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都不下雨了。这个时候人民就发生了旱灾,国王就很紧张,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上天都不下雨呢?风不调雨不顺呢?请这个婆罗门卜卦一下。

这个婆罗门一卜卦,哦!原来这个山中有一个修行人,在下雨天跌倒了,咒愿十二年不准下雨,是这样子。国王说十二年不下雨这件事情很严重啊!一定要赶快的排除。这个时候就问婆罗门说,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破除呢?这个婆罗门说啊,要能够把这个咒愿给消灭,一定要先破坏他的禅定,因为他的咒愿力是来自于禅定。那么要破坏他的禅定,一定要先破坏他的梵行。

那么这样子呢,就在这个国人当中找出一个淫女,这个淫女叫善婆淫女,希望这个善婆淫女去坏这个独角仙人的梵行。那么就把这个善婆淫女找来,国王说:你可不可以去把这个独角仙人的梵行破坏呢?善婆淫女问,这个仙人是一个人呢还是一个非人?国王说他是一个人,那么善婆淫女说,只要是个人,她就有办法。

果然善婆淫女就带了几个女眷属,到这个山中去,就把这个独角仙人的梵行给破坏了。破坏以后,她为了要领这个赏金,要证明,就把这个独角仙人带到这个城中来。那么走到一半的时候她很累,就请这个独角仙人来背她,就是为淫女骑项。那么到了这个王宫的时候,她就如是的跟国王报告,国王就赏了善婆淫女很多的黄金。那么当然这个禅定失掉以后,天空就恢复了下雨。

这个地方就说明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曾经做独角仙人,因为坏了梵行,而失掉禅定的一个情况。所以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

前面都是讲到是是一个国王,或者是一个有禅定的修行人,那么因为在因地的时候没有诃责五欲呀,就破坏他很辛苦得来的功德。这个诃五欲,就像我们在吃药的时候,虽然这个药他能够对冶我们的病,但是,这当中有一些禁忌,就是如果你不守这个禁忌,这个禁忌一进去以后,会破坏你药的功能。

虽然我们信愿持名也绝定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这是事实,经典里面讲得很清楚,你内心当中栽培的信心,成就的愿力,也成就持名的念力,那么仰仗信愿持名三资粮,你肯定跟弥陀感应道交,今生解脱生死。但是这当中你要注意一些禁忌,就是你要能够善于保护你信愿持名的三资粮,对于这个色声香味触的境界要诃责。

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五欲的过患。

再看戊二、示诃欲之法,这以下说明这个诃责五欲的方法。

如上诃欲之法,出摩诃衍论中说。复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

那么前面的诃欲之法呢,是出自于《大智度论》,《大智度论》讲完这个诃欲以后呢,龙树菩萨讲出一句话说:哀哉众生,这个颠倒的众生实在是很可怜。他怎么很可怜呢?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就是说我们无量劫来一次一次的受这个五欲的恼害,我们在三界流转当中,我们可也是很辛苦的去栽培我们的功德,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功德一下子就失坏了呢?就是我们没有去诃责五欲,就很快的被五欲这个贼呀,把我们的功德给破坏了。但是我们好不容易的功德被贼破坏以后呢,我们又求之不已。我们又不以为五欲有什么过患,那么内心还是不想厌离,这是说明我们内心的颠倒。那么佛菩萨说,就是哀哉众生啊,真是一个可怜悯的众生,这个就是说明我们凡夫的心情。

那么我们怎么去诃责五欲呢?我们怎么去看到五欲的真相呢?这以下就讲出一个方法。

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益薪,其焰转炽。五欲无乐,如狗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须臾,如击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贼。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后受无量苦恼。

这以下智者大师他引用种种的经论,来帮助我们去了解五欲的真实相貌。

这个佛法在引导我们解脱烦恼障,它的一个方式就是用智慧去观察,而不是用一种强压的方式。因为这个强压的话是靠不住的,随时会破坏的。就是你一定要去彻底的知道它的过患,因为我们每一个众生的心情都是想要追求安乐,离开痛苦,谁愿意跟痛苦在一起呢?那不可能!那么我们过去愿意跟五欲的境界做朋友,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它的真相,所以我们就是爱着五欲。那么现在我们要远离五欲,要先知道它的过患。

第一个讲持五欲者,得之转炬,如火遇薪,其焰转炽。我们之所以要远离五欲呀,这当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得之转炬,因为这个五欲它没有办法使令我们满足,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如这个财、色、名,我们对于财物,对于男女色,对于声名,对于别人对我们的尊重,我们得到一部分,我们下一次要求更多,才会产生快乐,那下一次要比这一次更多,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有满足的一天。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如火遇薪,其焰转炽。就是说假设我们不调伏,那么我们这个烦恼的势力会越来越大,造的罪就越来越重,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如果说我们刚开始,世界上的过失会出现,说这个人他本来是一个某某公司的高级主管,他也很明白做到高级主管,十年寒窗苦读不容易呀,从小学到国中,从国中到高中,到大学,到硕士,到博士,从基层干起,好不容易做到主管,这个职位得来不容易。但是他也知道这个贪污,贪这个五欲的财,非份的财产,不但会让他失掉这个主管的工作,还会让他坐牢的,他也知道这个事情,但是他为什么会做呢?

大部分刚开始,是先做一个小事情。就是刚开始的时候,没有防微杜渐,刚开始先做一件小事情,没有发生事情,再做一个更大的事情,这个心,就是得之转炬,贪欲的烦恼越来越重,就是越做越大胆,到最后东窗事发了,身败名裂。

就是说这个五欲的过患,如果你不去处理它,它不会停止在那个地方不动,它会不断不断的扩大,不断不断的扩大,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得之转炬,如火遇薪,其焰转炽,到最后你就控制不了,到最后他明明知道这样子做所带来的后果,但是谁也不能障碍他,他控制不住了。这个火烧得太厉害,刚开始是一个小火,他还有办法控制,这个火已经是森林整个起火,他没办法控制了。

所以我们之所以要诃责五欲,这其中一个理由也在这个地方,因为它得之转炬。就是你不去处理它,那它就是扩大,它这个烦恼是不会停止的。

五欲无乐,如狗啮枯骨。

我们爱着这个色身香味触,财色名的境界,我们的一个理由就是它会产生乐受。我们这一念心跟这个五欲的境界接触会产生乐受,所以我们希望这个乐受的出现,所以我们一次一次的爱着五欲。但是佛陀告诉我们,事实上这个五欲的本质是一个过失的境界,它不像佛法僧这个宝啊,它能够真实的输送我们的快乐。

那么五欲的本质它不是一个快乐的本质,不是快乐的本质,我们怎么会有乐受呢?这里讲出一个譬喻,说这个狗啮枯骨。说一个狗很饥饿,它很想要吃东西,那么它看到一个枯骨,这个骨头已经没有肉,也没有滋味了,什么味道都没有了,但是它以为这个骨头可以给它一些滋味,一直咬这个骨头,用力的咬,就把这个舌头咬破了。舌头咬破以后流出很多血,它就把这个血吞下去说:哎呀!这个骨头味道真是甜美!但事实上呢,整个过程骨头什么味道都没有给它,它只是吃到它自己流出的血。

我们凡夫去接触五欲亦复如是,五欲本身不能输送快乐给我们。你说,不能输送快乐,我怎么会有乐受呢?那是我们心中的妄想。我们自己的妄想编造出一个乐受,是这样子的。所以讲如狗啮枯骨,这个骨头是没有滋味的,五欲本质是没有安乐的。

五欲增诤,如鸟竞肉。这个五欲的境界,你想追求五欲,别人也想追求五欲,这当中就有斗争,有这个杀身之祸,如鸟竞肉。鸟,鸟为食亡。为了这个肉,争得你死我活的,就是这个五欲会增加增诤。

五欲烧人,如逆风持炬。那这个五欲另外一个过患呢,它像这个火,会烧我们人。就像我们在逆风的地方拿着这个火炬,会烧伤自己的身体。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五欲的相貌就像火一样,我们跟五欲接触以后呢,会破坏我们寂静的功德,使令我们内心恼动不安,就像火一样。

五欲害人,如见毒蛇。那么五欲对人的伤害就像毒蛇一样,伤害我们的色身。比如说我们这个身体呀,从小到大也不容易,要长大,要吃牛奶,慢慢长大要吃很多的饭,吃很多营养品,才有现在健康的身体。但是我们踩到毒蛇,被毒蛇咬一口,我们好不容易得来的这个色身,就被这个毒蛇破坏了,就死掉了。

那么我们在修行亦复如是了,不要说世间的功德,世间法都是这样。你从你的小时候的读书,到工作,你一层一层的上去,才有现在的地位。只要我们贪求非份的五欲呀,那你就像被毒蛇咬一口呀,全部的你一生的功德,你的声名财富地位,就全部破坏了,就像这个毒蛇一样,它那个破坏是全面性的破坏。

五欲无实,如梦所得。那么五欲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我们很辛苦,但是它事实上没有真实的功德,就像梦中的境界一样。这个真实的功德跟虚妄的境界是不同的,我们在佛堂中的用功,会产生一种安乐的感受,我们的内心跟五欲的境界接触,也会有安乐的感受,这两个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三宝的功德,这种安乐是真实的,它会让你安乐的时候有一种满足感,它不会让你想继续追求的感觉,它不会。

那么这个五欲的感觉它是虚妄的,因为它是你的妄想变现的,而这个妄想的本质是不断的变化,所以你对这个五欲的需求就会觉得永远不满足,因为这种快乐是不真实的,才会有这种感觉,如果是一种真实的功德,你内心当中念佛念法念僧,内心寂静安乐充实的那种快乐,它会让你安定下来,不会一次一次很躁动的想要继续追求,不会有这种情况。所以说五欲的境界是不真实的,是我们的妄想编织出来的。

五欲不久,假借须臾,如击石火。我们追求五欲很辛苦,甚至于造了罪业,但是这种安乐,毕竟是暂时的,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就像这个火光一样,一下子就过去了。

智者思之,亦如怨贼。我们这个有智慧的人去思惟五欲,就像这个怨贼,怨贼就是说,我们好不容易去成就一个功德,但是这个贼一来就全部破坏了。

这个怨贼,我们过去也讲出一个公案,说这个在民国初年有一个姓林的居士,上海有一个姓林的居士,这个居士他是做生意的,生意做得很大,赚了很多钱。那中年以后呢,就专心的念佛,想到这个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那么他把工作交给子孙去经营,自己拿了一部分钱,盖了一个念佛堂。那么他自己也经常参加念佛,也跟同修念佛。临命终的时候生病,就请了很多莲友帮他助念。当然大家感他的恩,他提供这个念佛堂,大家感他的恩,很多人帮他助念。

这个人平常也是用功修行,也是有点功夫的,也是在信愿持名下一点功夫的,所以他内在的资粮跟外在的助缘和合,就正念现前。正念现前的时候,突然他第二个姨太太出现了,他第二个姨太太没有学佛,到现场又是哭又是闹的,那么他平常特别爱着他这个姨太太,这个时候当然心有所住,就会心随境转,就会随这个境界转,那么也可能起贪心,也可能起嗔心,总之他姨太太又哭又闹的时候,就从他的相貌看出他的正念退失掉了,整个脸就变成黑色的。

刚开始是很安祥的,整个脸从安祥的相貌变成一个很不好看的样子,变成黑色的,就死掉了。死掉了以后,就托梦给他儿子说,我在这个香港变成一只狗, 一个白色的狗,头部有一个黑点。他的儿子醒过来以后,照他说的地址,果然找到这只狗。

我们把这个公案,可以思惟一下:这个了生死,这个事情是多么严重的事情,这比做国王还重要的事情。就是说你无量劫来就靠着这么一个关键时刻,就是说你生命当中有无量的因缘,你有无量无边的善业等着你去受果报,也有无量无边的三恶道的罪业等着你去受果报,而临命终的时候,你本来是已经净业成就了,那个信愿持名的资粮已经现前了,假设你今天不出差错,那你到极乐世界,那是什么境界啊!那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啊!就是你未来生命当中,无量无边的生命你不可能再有痛苦出现了。从你现在到成佛,圆证三不退,直至成佛而已。但是这是一个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功德,就是在这个关键上被破坏了。

当然,佛法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件事也不能怪别人,单是有境界的干扰还不能构成这个破坏,一定是有内心的取着。就是说,有时候我们在栽培功德的时候,我们忽略了这个方便行。所以智者大师讲这个正修之前,他讲这个方便要注意,我们平常念佛就念佛,平常也是照这个平常的境界,该爱的爱,该贪的贪。但是临命终的时候,这个贪爱的境界是一个熟境界,我们好不容易栽培的这个信愿持名,是一个生疏的境界,这当中一接触的时候,就会有问题。

所以这个林居士他假设能够事先对他所贪爱的境界,加以诃责,加以调伏,就算他姨太太现前,他也是不为所动,就少了这么一道功夫,结果前功尽弃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智者思之,亦如怨贼。就是说我们今天要成就一个珍宝是多么的不容易,但是这个贼一来以后,就全部都拿走了,又变成一个没有资粮的人,又继续流转。所以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后受无量苦恼。

此五欲法,与畜生同有,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欲奴仆,坐此弊欲,沉堕三涂。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急当远之!

智者大师说这个五欲的法,跟畜生是同有的。就是说我们凡夫贪着五欲,畜生也是贪着五欲。当然人跟畜生不同,人的内心能够成就戒定慧,他能够生起智慧来决择真实相,他有解脱五欲的力量,畜生就没有这种力量。

那么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五欲的奴仆。我们现在人工作压力是很大,白天上班,晚上也加班,但是我们心里想一想,我们为什么工作压力会这么大?为谁辛苦为谁忙?就是为了赚钱。为什么要赚钱呢?就是要贪着五欲。所以我们为了这个欲呀,花费了很多很多的精神体力,劳心劳力,就是做这个五欲的奴仆。

坐此弊欲,沉堕三涂。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急当远之!那么我过去是一个颠倒的境界,就不谈了,那现在呢,内心当中要成就这个信愿持名、止观的功德、念佛三味,如果还为障蔽呀,就不对了。那么这个五欲是个大贼,即当远之。

前面智者大师,就是引导我们怎么去观察五欲的相貌,说这个五欲,就像大火一样,就像怨贼一样,就像毒蛇一样,当然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跟毒蛇大火怨贼在一起,那就要思惟这个五欲的过患,诃责这个五欲。那么这以下,就引用这个大正藏,如禅经中偈说,引出一个偈颂,说一个总结:

如禅经中偈说:

生死不断绝 贪欲嗜味故

养冤入丘冢 虚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 愚贪身无异

智者应观身 不贪染世乐

无累无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诸佛所说 一心一意行

数息在静处 是名行头陀

我们解释。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个总标: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冤入丘冢,虚受诸辛苦。我们众生的生死之所以一次一次的永远不会断绝,这当中并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贪欲嗜味故,就是我们心中有贪欲的烦恼,就是这个爱取有,生命之所以相续,是因为我们爱着三界的五欲。

那么养冤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当然爱着五欲,主要是追求色身的快乐,但是我们这个色身呢?养冤入丘冢,这个色身就是我们生死的贼,身是苦本。我们为了让色身快乐,花了很多精神体力,但是这个色身呢,它并没有报答我们,入秋塚,最后进入坟墓了,最后死掉以后呢,变成一个枯骨到坟墓去了。那我们为了要让色身快乐,我们累积了很多罪业,结果受害的还是我们这一念心,我们继续的由这个罪业再去得果报,虚受诸辛苦。

就是说我们今天为了让身体满足,我们自己为了让色身满足,造了很多罪业。造了很多罪业,色身没有报答我们,它死了以后变成枯骨了,结果我们却要为了自己所造的这个罪业,去偿还这个代价,就去三恶道受苦了,是这个意思。

看第二段的别识,愚痴跟智慧两个相貌:

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愚贪身无异。

我们今天对于色身的爱着,那么我们应该看色身的真实相: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净,这当中包括内相的不净跟外相的不净。从内相不净,身臭如死尸,那么我们身体的内部呢,就是一个白骨加上脓血屎尿,种种的不净物,就像这个腐烂的尸体一样的臭秽。

之所以让我们爱着,就是因为它外面有一层皮,这个皮把里面的不净物包起来,就使令我们产生了颠倒,就是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净,就是讲这个外相的不净,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一个嘴巴,两个耳朵,大便处,小便处,经常流出不净物。

如厕虫爱乐粪,就像厕所里面的虫,爱乐粪便一样。愚贪身无异。愚痴的众生去爱着这个色身,亦复如是,这个是讲众生的一个颠倒的情况。那么看这个有智慧的人,他对身心是个什么样的看法。

智者应观身,不贪染世乐,

无累无所欲,是名真涅槃。

有智慧的人,他能够生起四念处观,不净、苦、无常、无我,来观这个色身。不贪染世乐,他这个不净观现前,就使令内心当中能够平静下来,调伏心中的烦恼。调伏心中的烦恼有什么好处呢?无累无所欲,这个累就是心中没有挂碍,没有负担,心中无所欲求。

我们凡夫的心情,我们要是不读这个圣贤之书,完全凭我们生命的经验,我们很难明白这一层道理,就是没有烦恼,是无累无所欲。就是我们凡夫的心情认为,有烦恼才是快乐嘛,心中有贪的烦恼活动,是多么的快乐。但是,假设我们真正经过一段时间的用功,把这个爱烦恼稍微调伏了,你会发现你的内心非常的轻松,不像过去多欲为苦,内心当中有各式各样的欲望,心里很粗重,负担很重的感觉,就像一个重担放下来一样,无累无所欲,圣人讲出来的话就是不同,是名真涅槃,这个是一个真正的寂静处,真正的皈依处。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到有智慧的人,对身心的一个出离办法。

最后的结叹:

如诸佛所说,一心一意行,

数息在静处,是名行头陀。

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应该随顺诸佛所说的教诫,好好的诃责五欲。诃责五欲呢,一心一意行,一心一意的修学圣道,栽培信愿持名。数息在静处,这个数息,包括修止修观,经常能够早晚做一个定课,这样子是真正的行头陀。这个头陀就是抖擞精神,那么真正的苦行是来自于内心的一个正念的栽培,能够调伏烦恼,这个是真正的苦行。

这个诃五欲,主要是保护我们心中的这个无漏的功德。那么当然我们身为一个在家居士,也可能很难完全避免的去接触五欲,如果说我们现在还年轻,我们现在有一些家庭跟工作的责任,那么这个诃五欲就是要有所鉴别,不能全面的诃责,你可能要保护一些你这个跟五戒相应的,就是你不违反五戒的范围之内的五欲,可能你还要暂时保留,先诃责你非份的五欲,不合乎礼法的五欲,你先诃责这一部分,你不应该得到的。

那么如果你上了年纪了,家庭事业的负担都停下了,你等于是生命太阳下山,要赶路了,最后的冲刺,从此专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你的生命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大学文考最后冲刺了,那你对五欲的诃责是全面的诃责,因为你越到生命的后面,最关键了,无量劫来生死的结束就在这个关头。

所以说,当然这个修行是个很严谨的事情。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栽培了很多正念,可是我们无始劫来也栽培了很多的烦恼,这当中就是要注意。你要注意这个烦恼它第二次对你产生的攻击,虽然你暂时的调伏它,但是你不一定说你永远都是胜利,真正的胜利是在临命终的时候,它随时会做第二次的反扑,甚至于会要你的命。

它第二次的反扑可能势力很大,所以你一定要先看到它的真实相,原来它是不净的,是苦的,它并不是我们过去所认为的美妙安乐的境界。我们过去认为美妙安乐是一种颠倒的错误的认识,你从根本上去看到它的真相,就算我们的习气还会一次一次的发动,但是那个势力会薄弱,因为你看到真相以后,你是从根本上来斩除它。虽然一棵树从根本上斩除以后,它还会有枝叶花果,但是它势力薄弱了,所以智慧是一切善法的根本,看到真实相。

那么这个是说明一个修止观的前方便,诃五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