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诸法如梦,降伏现前的爱取烦恼

正示观行分成两个观行,来降伏我们的现前烦恼:第一个、思诸法如梦;第二个、观心性无生。思诸法如梦它是在破除我们的所取相,我们所取着的境界。一切的诸法都是如梦如幻,我们要去这样思惟,来破除我们的所取相。第二个观心性无生,这个是破除我们的能取相,我们观察我们能够取着万法的这一念心性,它是清净本然,没有一个我体的存在,没有一个真我存在。

这个无生,简单讲就是清净本然。本来应该讲生住异灭,那么为什么以“生”来代替这个四项?因为你有生,就一定有住、有异、有灭,有生灭相。这个地方以生来表示一切的生住异灭。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一个念头直接就回归到真如上去了,正念真如了,“观心性无生”来破除我们的能取相。这两种观行,我们先介绍第一个,思诸法如梦。这一段经文,我们请法师先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辛二、正示观行

一、思诸法如梦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楞严经》

好,这一段我们好好研究,可以知道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境界,都是如梦幻泡影。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说明,第一段是个总说。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在《楞严经》上,佛陀就招呼了一声阿难,等于是提醒他注意了。汝犹未明,你到现在还不能够彻底的明了,明了什么呢,一切浮尘,诸幻化相。事实上这个是指一切的境界相,这个相指的是我们六根所面对的六尘的境界相,可能是一种快乐的境界,也可能是一种痛苦的境界。这个境界是什么情况呢?佛陀讲了两个形容词,讲到浮尘和幻化这两,来形容所面对的快乐和痛苦的境界。这两个形容词我们加以认识,就知道这个境界相的真实面貌。

什么是浮尘呢?浮沉就是漂浮在虚空中的灰尘。那么这个灰尘是怎么来的呢?是由风吹到地上以后,把这个灰尘引发起来了。一段时间你不吹它,这个浮尘又慢慢堆落到地上去了。那么浮尘来比喻我们的境界,这种可乐、不可乐的境界,正是说明它是无常的,生灭无常,它不能恒常住不变异。就好像空中的灰尘一样,它一吹过来产生了,时间一久它又回去了,它是生灭无常的。第二个幻化。以这个浮尘,以幻化来形容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境界,可能是快乐,也可能是痛苦,也就是说它都没有真实性,没有不变性,这个就是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境界的情况。

下面又进一步的开显。它是怎么样呢?“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因缘具足的时候,这个境界就在当处显现出来了;因缘结束的时候,这个境界也在随处消失掉。也等于是说明,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期的果报,我们今生的果报,由于过去的这个人道的业成熟了,我们就在这个娑婆世界当处出生了;那么有一天我们这一期人的果报结束了,欸,再见,我们就随处灭尽,又到另外一个世界去显现我们的果报。那么我们这一期的果报如是,无量劫来过去的果报亦复如是,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没有真实性,没有不变性。这个是讲到,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境界都是这样。

那么我们再详细的把这个境界,它的相状和它的体性加以说明。幻妄称相。一般我们在佛法里面,会把境界分成它的性和它的相,这个相也等于是假名、假相、假用。那么这个相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是就着它的幻妄相,就着它所产生的这种虚妄的境界,来安立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叫做相。它在因缘成熟的时候,这个业力所显现的这种境界,这种叫做相,这个相可能是快乐的相状,也可能是痛苦的相状。

它的体性是怎么样呢?“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在大乘佛法里面,可贵的就是真俗双照,它不但能够看到诸法的生灭相,而且能够看到诸法不生不灭的理体。这个就高超二乘的圣者。也就是说一切的境界,它的体性就是妙觉明体。这个妙是不可思议,妙觉明体怎么说呢?就是妙觉之体和妙明之体。妙觉之体就说,它的本性是灵灵觉觉的,简别说它的本性不是石头,顽空,它是由真如受熏以后显现出来的,它是觉。这个明就是它能够明了一切万法,我们的真如本性能够明了一切万法,它有明了性,所以叫妙觉之体和妙明之体。

这个地方也正是说明一切境界它所产生的根源,就是由我们这一念清净心受熏以后显现出来,所以它的体性是妙觉明体。它所产生的假名假相假用,这种幻妄的境界我们称为相状。这个是一个总说,把我们整个境界,它的真面目给开显出来。下面两段就个别来说明什么是相状,什么是体性。首先我们看第二段,它的相状。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如果我们把这个观念再加以开演。乃至五蕴,以下等于是说明了一切诸法,一切诸法因为开合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合成五蕴——色受想行识;也可以讲是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也可以开成十二处——六根和六尘;也可以把它开成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那么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简单讲就是森罗万象,简单讲就是这样,一切的色心二法都是。那么一切缘起的色心二法它是什么境界呢!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这一句话是我们要修观的重点,所以要好好的认识它。一切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要去思惟这句话,一切的境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句话是思诸法如梦的一个关键,我们加以说明。

先解释因缘这两个字。一般我们讲因缘,事实上就是业的意思,我们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可能是个善业,也可能是恶业,因缘就是我们过去的身口意三业的造作,这个就是因缘。因缘和合,我们过去的善业和恶业等于是成熟了,这个种子成熟了。这个时候虚妄有生,这个境界的果报就产生了,可能是我们一期的快乐果报,也可能是痛苦的果报。

因缘别离,我们的这个业是一种造作,在因地的时候造作是有限量的,有一个时间限制,只要是有造作因缘的有为法,它一定是无常。也就是说,这个业它会显现可乐不可乐果报,但是这个业有一天它的势力要结束,好像这个电池总有一天要用完的意思一样。那么这个业的势力结束以后,好,就等于是因缘别离了,这个时候虚妄名灭,这个果报又觅之了不可得了。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从我们今生,种种快乐的境界和痛苦的境界,也可以思惟,真正是没有一个境界是恒常住不变异的,都是假借因缘的和合而虚妄产生,假借因缘的别离而虚妄消失掉。

这个地方讲到“虚妄”这两个字,我们应该去观察这个境界相是虚妄的,是如梦如幻的。这个虚妄,正是要破除我们对境界的执著,因为我们过去就执著这个境界是真实,那么你执著境界它是真实以后,面对快乐境界产生欢喜,面对痛苦的境界产生嗔恚,产生苦恼。所以我们必须要去认识它是虚幻,也等于是说“缘生性空”的意思,它是空性的。

我这个地方解释这个虚妄,引用《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观念。那么这个虚妄怎么说呢?这个虚妄就是自性空,它的自性空寂。什么叫做自性空?也就是说一切法的存在,它没有真实性、没有不变性、没有独立性。这三个内容我们加以说明:

没有真实性:什么叫做一切诸法没有真实性,我们怎么认识一切诸法没有真实性?如果说一个法的存在不必假借因缘,它就能够存在,这样讲的话这个法是有真实性。事实上不然,一切法它都是要假借因缘而有,那么假借因缘的时候它就没有真实性。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认识这个没有真实性。比如说我们说一盆水。我们是一个人道众生,看到的水是水,对不对;鬼道众生它循业发现,既然一切法是因缘,因缘的主宰就是业,饿鬼道的业它看到水是火,那你说这个法有没有真实性,对不对?那么天人看到是琉璃地,他福报大,有他的善业力在支持它,他看到的水是琉璃地,那我们可以思惟一切法有没有真实性?

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的了解这真实性。比如说,有一个人他讲一种很恶毒的话来刺激我。那我们众生执著有一个我,我们这一念明了心性去接触到这个声音的时候,这种由很多名字言说,所组成的这种恶毒言辞的时候,我们接触以后产生嗔恚心。但是要是一个初果的圣者,他把这种圣道的智慧,无我无我所的智慧现前的时候,欸,他不动,面对这个名字言说他不动。那你说这句话有没有真实性呢?

如果有真实性,应该每一个人的受用都应该一样,就不假借因缘了,不考虑个人的业缘的关系了;事实上不然,一个境界的产生,我们每一个人去接触这个境界的时候,就产生不同的情况。好像我们学院十几个人吃饭,同样的饭菜,但是每一个人接触到饭菜的时候,他的感受就不同。福报大的人觉得很快乐,他怎么吃都快乐;福报差的人他的肠胃不好,吃什么都觉得没有味道。那么我们可以知道说一切法是没有真实性的,完全是循业发现,对不对?第一个是我们知道说,一切的境界不管是快乐,不管是痛苦,它是没有真实性,所以我们讲它是虚妄。

第二个它没有不变性,没有不变性等于是说明它是无常。这个无常的认识,我们不能够很粗的认识说,这个境界现在产生了,那么这个境界又去掉了,这个叫无常,不是这样。而是说这个境界在产生的当下,它就是一种刹那刹那的生灭,刹那刹那生灭,它的当下就是刹那刹那生灭,这个就是无常。不管是色法我们的色身,乃至于我们这念心法,都是刹那刹那生灭;乃至于我们看到的,所能够了知的一切法,都是刹那刹那生灭。除了真如本性,不以一切方法为伴侣,湛然独存以外,一切的法都是刹那刹那生灭,念念念念的迁流,所以我们讲没有不变性。

第三个没有独立性。一切法的存在,没有一个主宰者,这个独立就是主宰,没有一个主宰者,完全是一种业的显现。那么没有真实性、没有不变性、没有独立性,所以我们讲这个法是虚妄的,虚妄的产生,虚妄的消失。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请维那师,维那师父你敲一棒磬,敲大声一点,让大家都能够听得到。(叮~~~)好,我们刚刚每一个人都接触到一个境界,这个境界是一个声尘,对不对?那么我们在这个声尘当中,我们怎么认识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呢,怎么认识它呢?

这个声音的产生,没有敲之前它没有声音;敲了以后,这个声音结束以后,也没有声音;只有在中间这个阶段有声音。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说这个声音的产生是要假借因缘,它就没有真实性了,自性空,它假借因缘的和合的假合相。而且每一个人接触声音的时候,感受又不同,循业发现。所以我们讲这个声音是没有真实性,它假借,必须有维那师的手去敲它,要这种造作,造作的因缘才能够产生这个声音。没有不变性就是说,这个声音我们能够知道,它已经无常消失掉。没有独立性就是说,这个声音也不是谁在主宰它,完全是因缘力量。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能够知道,一切法都是如此,这个声音是这样,我们可以去推求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境界都是这样,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都是如梦如幻;没有真实性、没有不变性、没有独立性,这是我们对境界的一个认识。你必须这样观察它的真实相状,才能够破除我们对境界的执著。

以上是讲到诸法的相状。第三段是开显它的体性。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如果我们观察它的体性,它是怎么样?是“生灭去来”——一切的生灭,有去有来的这种境界相,本如来藏。这个“本”指的是它的本质、它的体性,它的体性就是我们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那么它的体性,这个真如佛性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常住,指的是它不生不灭。

妙明,指的是这种体性,它具足明了性,它不是石头,不是顽空,它有明了性。第三个不动,它是不动的。周圆,它是周遍圆满,它的量是周遍圆满。这种情况叫做妙真如性,它的体性就是这种微妙不可思议的、真实、不变异的体性,叫做妙真如性,这个如就是不变异。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如果我们真正以真如的眼光来看,在真实常住的这个体性当中,我们求于境界的去来,乃至于凡夫、圣人这种迷悟的境界,乃至于三界的生死,通通了无所得。如果我们会归到它本体的话就是毕竟空;它的相状都是因缘有,既然是因缘有就是如梦如幻,没有真实性、没有不变现、没有独立性。我们必须要对境界有一个彻底的认识,才能够修行观行;你能够修行观行,才能降伏你的妄念执著;你能够降伏你的妄念执著,才能够能够转凡成圣。那么我们做一个结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这个偈颂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偈颂,你要执著的时候,就把这个偈颂现出来。一切有为之法,简单讲就是有造做因缘的一切的色心二法,不管是使令我们快乐的,不管是令我们痛苦的,我们都不能够执著。为什么呢?它是如梦如幻。这个梦是像做梦一样;幻,它只是一种虚妄的幻像。这个泡,等于是水泡。我们看下雨,下雨打到地上,产生水泡,但是马上这个水泡又破裂掉了。又好像影,像这个镜中的影像。又好像露,又好像清晨的朝露,这个露水只有在清晨才有,阳光一出来,这个露水又觅之了不可得。又好像闪电一样。

这个地方的譬喻,“梦、幻、泡、影、露、电”,佛陀在《金刚经》这样讲,都是在说明一切法,告诉我们佛弟子,你要知道一切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都是没有真实性、没有不变性、没有独立性,都不可以执著。应做如是观,我们要这样子去观察它。

这当中讲如梦如幻,我们举这个梦来解释好了。比如说面对境界的时候我们想,像我们做梦:没有做梦的时候,境界没有,对不对?但是我们只要一做梦,好,我们这一念梦心就显现种种境界,是非成败,人我得失等等,有快乐的境界,有痛苦的境界。但是一醒过来,又觅之了不可得。那么比喻说,我们一生的遭遇,所面临的境界亦复如是,没有一个境界是真实的、是不变的、是独立的,就跟做梦完全一样的,它总会过去。

我们无始劫来,就在这种,由善恶业所显现的境界当中,一念的执著,糟糕了,使令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去招感无量无边的生死。我们要返妄归真,真正要觉悟,我们就要这个观行提起来,它是如梦幻泡影,“思诸法如梦”。思诸法如梦的时候,我们内心不产生执著,降伏我们现前的爱取烦恼,这是我们第一个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