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库 > 净界法师文章(第14页)
《楞严经》就是从今开始改变我们的心态,这个时候你来生的生命才能够彻底地改变。 ...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个重点,菩萨:第一个,我们 ...
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其实真妄是不二的。 佛陀刚开始是把真跟妄作一个很详细的分别:...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上说: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
理观的智慧,特色就是安住一念心性,这是根本。 安住一念心性,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
我们来看看现在的人生。你看看这个世间上,虚空的相越来越少了,因为高楼越来越多了...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故事,来说明偷盗产生的后遗症。 过去,在明朝的扬州,有一个做南...
那么你后面发心一正以后,你还要注意你的行为,因为行为会影响思想,当然有些行为不...
偷盗的情况,严重的话来生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从三恶道出来会产生两种余报:...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说是舌识我们舌头能...
问: 法师慈悲!弟子的常住是男女共住的道场,那么弟子有另外一个道友是独住的,请...
这个不迷不取不动,我们一再强调,关键在不迷。其实,这不迷不取不动也不是佛教专有...
佛陀是什么因缘,一定要我们先布施、然后再持戒、然后再忍辱、然后再智慧等等?就是...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当我们今天...
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 是故当知,觉触与...
我们可以这样讲,从一种愿力来取代业力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念佛分成三个层次: 初学...
诸位!我们这样想,当我们念佛的时候,有两种力量:一个是能念的心;一个是所念的佛...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
1、第一个,你要能够了解弥陀 阿弥陀佛的功德有哪些?你念这句佛号背后有四十八愿...
持戒跟布施有什么差别?两个都是修习善法。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布施本身他心中是没...
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一个人的六根不一样,你看有些人眼睛很好,看...
在禅师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公案: 六祖大师有一天去参加一个弘法的法会,这时候吹来...
当我们的舌根去接触这美好滋味的时候,那甜美的滋味其实是不真实的,它是缘生无性当...
《大智度论》当中,有一个小故事,说明多欲的过失。 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工人,他...
问: 临终念佛与开示如何把握时机?是先开示吗? 净界法师答: 我们到了一个临命...
佛陀出世以后,先讲生死流转的果报。我们前面讲人天乘的时候,佛陀对人天安乐的果报...
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 前面的四种功德,都...
你能够真实的觉悟,你才能够真实的放下! 今天我们讲到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今生的生...
问: 师父您好!阿弥陀佛!从昨天到今天,师父一直说拜佛很重要,身口意一定要忆佛...
问: 阿弥陀佛!我想请教一下,怎么做好人生的收尾? 净界法师答: 我告诉大家一...
随缘度化: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
第三段就正式讲到他破妄显真,看到药的总相。看第三段,即味开悟。 承事如来,了知...
就着我们正报的身心来观察,在正报的身心当中,先观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色身是地水...
这种妄动跟业力的流转大致上分成两种:一种是众生的别业妄见,第二种是众生的同分妄...
法可以让你成就一种资粮力,但是这个资粮力到底是往哪一个方向去,就看你怎么发心。...
前面是讲总相,这以下讲到他个人在有为当中所选择的一个别相。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
前者思惟生死的过患,是改变对来生的爱取。而这里是改变对今生的爱取。这种人福报大...
问: 师父慈悲,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就是对那些老人家,已经病了很久很久,在医院或...
在大乘佛法当中讲到了这个阿赖耶识缘起。这样的一个缘起法是非常微细、非常深入的探...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优波尼沙陀过去的修...
欣乐作意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
所有的烦恼有一个中心点,就是自我意识。我们在刚开始是调伏烦恼,但是慢慢地,在深...
我们学佛以后,有三个重点可以修学:第一个是因缘,第二个是空性,第三个就是真如,...
先看总说,师修净土,久而弥笃。这是一个总说,印光大师修净土。有些人修净土以后,...
我们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是开悟,《法华经》是成佛。 《...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在无量劫的生命的流转当中,经历过很多很多次生命的经验。有些...
我们先谈一谈念佛的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如果不修习会有什么过失。 先看缘由。请...
诸位!你要知道,你临终要能够不随境转,你 平常就要训练自己不随境转。 不可能说...
我们的人生,只有一句话就可以说完了来无所从,去无所止。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
有人问蕅益大师说:大师!你老人家开悟了(蕅益大师二十五岁开悟,他自己承认了)。...
在《高僧传》讲到唐朝有一个叫僧藏法师的。这个僧藏法师出家以后,白天修福,晚上念...
在《高僧传》上说:南北朝有一个道秀法师。这个道秀法师,在《高僧传》上说他是博学...
我们不是利根人,怎么办呢?先从不动下手,不要动。一般修《楞严经》的人有一个特点...
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 是名菩萨广大意乐。 这个...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所以佛陀...
什么是真如呢?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清净这两个字...
问: 师父慈悲!刚刚提到念佛机的问题,就是《地藏经》也讲人临命终时,如果有人为...
什么叫皈依?就是:必须要空掉自我! 我们能够往生,是阿弥陀佛的摄受,所以你要相...
第一个,爱重。 这是对六度的功德特别的爱乐珍重。这个是偏重在自利。我希望离苦得...
蕅益大师他在念佛的时候讲三资粮信、愿、行。 他说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真实的信心,大...
这个六度的功德,它每一个法在心中操作的时候都能够灭恶生善。布施灭除我们的悭贪、...
我们在明白整个生命的道理当中,最重要的先要了解生死跟涅槃两种根本。这地方我们分...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 讲出一个譬喻说,为什么有些人在眼睛看虚空的时候,虚空本来...
癸四、精进 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
诸位想想看,你为什么到净土去,不是去享受快乐的。你看《阿弥陀经》前半段,用快乐...
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发脾气,但是我们还是发脾气,控制不了。问题在哪里呢?我们应该...
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外道,或者说慈善家,他们也做很多慈善事业;你学了佛法以...
问: 拜佛的时候,除了听自己念佛的的声音之外,可不可以观想阿弥陀佛的光明在摄受...
凡位菩萨的观照,第一个阶位是胜解行地。这个胜解行地,包括外凡的资粮位、也包括内...
在中国佛教一千五百年历史当中,影响佛教最深也最受欢迎的,就是天台宗的判教。为什...
在大乘佛法的内涵当中,讲到宇宙间有两种力量是特别的殊胜广大:一个是我们内在心灵...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你的生命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想要改变,没有其...
佛陀的生命是万德庄严的,我们的生命是充满着痛苦。当然这都是有原因的,因为佛陀的...
汝等当知,食肉之人,纵得心开,有多闻的智慧、少分的禅定,皆大罗刹。---《楞严...
问: 请法师慈悲为弟子们诠释带业往生的义理,是否应该说伏业往生? 净界法师答:...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说:有些人他愈用功,佛念得愈多、拜佛愈多,他的烦恼反而更重...
我们的本来面目有两个相貌:第一个是不变性,第二个是随缘性。我们凡夫失掉了不变,...
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辅佐阿弥陀佛普渡十方众生离苦得乐,...
我觉得,一个人到了五十五岁,你日常生活就是一个战场,知道吧?最晚到六十岁。你每...
从安乐道提升到解脱道,这个槛很多人迈不过去。这个槛你迈不过,你就很难往生了。你...
诸位!正常人只有念佛是不会往生的。你说,欸,我虽然没有了解这个经典,但是我人生...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是第十九愿的印证,你看蕅益大师的一生,他二十四岁就开悟...
问: 师父好,刚才师父说,四谛、十二因缘是对重感情的人,就是说是一个治病的良药...
如果一个人,他对过去的业都没有处理没有处理的意思,从唯识的角度就是随顺它。 你...
问: 一心三观和净土宗的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净界法师答: 这个临终的正念,临命...
当我们发了菩提心,所要处理的,就是内心的问题。发菩提心只是设定一个目标,在过程...
第八识等于是我们的一个仓库。当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回到第八识;当我们生命开始的...
这个地方讲如实不空义,这个讲作用。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圣凡...
大部分的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么?是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去经营一个不可改变的因...
我们的生命是没有开始的,要是说生命有开始,那生命就没办法结束,有真实的因,你就...
我想我们净土宗的目标在往生净土,你最好能够抓住一些重点。就是有些东西在临终的时...
丑三、治失坏因 分二:寅一、明立定慧;寅二、随释此因 寅一、明立定慧 为欲对治...
真心跟妄心,我们凡夫是永远混在一起的。我们现在修行人的问题在哪里?有时候我们安...
《楞严经》的整个观念就是返妄归真。返妄归真当然你要先了解什么是真妄。首先我们看...
分别真妄、返妄归真、修学位次,讲到这个地方,其实首楞严王三昧全部讲完了,《楞严...
《阿弥陀经》讲三种庄严:池水、宫殿、莲华,它的重点在莲华庄严。因为你到极乐世界...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这个牒字,就把阿...问: 请问师父,打佛七的时候,一直哭泣很悲伤,祈求阿弥陀佛快点来接引我,可以吗? 净界法师答: 你这个地方...
我们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个例子,再正式破斥。看立例: 癸一、...

这个地方,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个空观。几乎所有的调伏烦恼都要修空观,但小乘的空观跟...

不知道妄想是空的,就很难改变它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假借生灭的因缘,成就不生灭的清净功德

如何判断修行有没有进步

野鸭子飞过去了,你的心在哪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偷盗产生的后遗症

有些行为不能让它辗转相续

努力工作为何就是赚不到钱

破舌识有自体

刚出家时最好不要独住

放弃就会丧失积功累德的机会

为何要先修布施才能够持戒

生命操之在我,心境决定处境

【推荐】依止真实信心念佛,才会把光明显现出来

三种层次的念佛人

是心力带动佛力,还是佛力带动心力

生命的目的只有一个,不是在争成败争对错

【推荐】修净土宗的人至少要明白三个道理

持戒的功德为何超过布施

【推荐】你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知道生命从哪里来,才有办法改变它

【推荐】美好的饮食跑到嘴巴里为何变猛火

多欲的过失

临终念佛与开示如何把握时机

从痛苦中觉悟,往生的力量才能坚定

静虑能得三种功德

为何放不下?因为还没看到人生真相

拜佛很重要,但身体有病不能拜,该怎么办

怎么做好人生的收尾

不要扰乱众生得度的因缘

药王药上菩萨因尝药而开悟

以无我的智慧观察正报身心

生命从哪里而来

往哪一个方向去,就看你怎么发心

香严童子闻香气而成就圣道的过程

修无常观,破除对今生的爱取

插管维生的病人可以安乐死吗

你的每个起心动念,对生命都有重要的引导

色身从何而生,又从何而去

要有跟别人分享功德的胸量

在生命轮回中,你的心是变来变去的

学佛以后,修行的三个重点

「息诸缘务,一心行道」这个非常重要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差别

带业往生是有条件的

念佛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

平常颠颠倒倒,临终很难有正念

我们的人生,一句话就可以说完

心性本来具足,但要靠因缘来成就

临终的往生,取决于心中的爱取

道秀法师嗔心堕为蟒蛇

妄想最怕时间的考验

你是要面对太阳还是面对黑暗

入一无妄,彼六根一时清净

无论打了多少妄想,我们的心都是清净的

念佛机能够为亡者念佛吗

【推荐】净土宗的思考,永远要把功德归于佛陀

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六度

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是「借」来的吗

真正的六度,重点在调整我们的心态

不能了解生命的根本而错乱用心

生死是一念妄心捏造出来的

精进有什么好处呢

为什么到净土,不是去享受快乐的

【推荐】人为什么会发脾气,原因在哪里?

「好人」与「道人」的不同

拜佛时除了念佛外,可以观想阿弥陀佛光明吗

修行要经多长时间才能圆满

天台宗的判教为何受到历代修学者的重视

感应道交的先决条件

你自己不想改变,谁也救不了你

佛陀跟我们的差别

食肉有什么过失

「带业往生」是否应该说为「伏业往生」

为什么有些人越用功烦恼越重

在身心世界中找到一个不变的理体

【推荐】观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为何念他的名号不能往生

日常所有的障碍,都当做临终模拟考

我们为什么要买一个房子

人生经验的痛苦能否激发往生力量

【推荐】念佛法门的专修与杂修

感情重的人应该看哪部经

【推荐】平常没什么感觉,临终时你就知道怕了

一心三观和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依生灭法而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非常脆弱的

生命的「仓库」---第八识

修楞严经的人,遇到事情不要管对错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推荐】应该怎样观察我们的色身

【推荐】往生净土,你最好能够抓住一些重点

为什么邪见的过失,比散动还严重

如何判断真心与妄心

身处生死轮回,我们该怎么办

当妄想逼出来时,会产生一个反弹的作用力

极乐世界的莲花为何有的茂盛有的枯萎

心无自体,它是缘生缘灭
打佛七时一直哭泣,可以祈求阿弥陀佛快来接引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