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库 > 净界法师文章(第3页)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在无量的生死当中,心态已经是错误了,叫作颠倒...
(四)修观之法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
佛法的修学啊,当我们开始从教理的学习而生起一种智慧的观照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原...
菩提心先从出离心作基础,有三个:第一个,思惟生死过患;第二个,思惟死殁无常;第...
十番显见的道理,就是在说明我们一个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两个原...
(一)举所观境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 这一段是把前面的极乐世界所...
整部《阿含经》就讲两件事情:第一个,什么是我们解脱生死的障碍;第二个,怎么解决...
无缘慈我们解释一下。在大乘佛法当中,慈悲心由浅入深,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 众...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当我们开始观察名...
梦中意识,就是做梦。我们做梦的时候是不夹带前五识的,完全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来...
问: 这样的话,日常修行当中,要怎么样忆佛念佛才会去佛不远? 净界法师答: 那...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
「自心取自心」,第一个自心是六根的明了性叫自心。去取找谁呢?取找六尘,因为六尘...
我们念佛,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说,他有两个,一个是念佛的力道,一个是念佛的引导,引...
《金刚经》说菩萨他一生的修学只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云何应住?第二个云何降伏其心...
辛五、池观 (一)结前启后 次当想水。 (二)明标池体 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一讲) 《禅观与净土》...
(第一讲) 学人这一堂课,跟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是佛教的忏悔法门。在正式讲到课程...
比方说你念阿弥陀佛圣号,你创造一个音声: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然后再把自己的声音...
大家对孝道,大家都知道百善孝为先,但是什么是孝?我们也是含糊笼统、搞不清楚。蕅...
第二念以后,就落入了分别变,我们看看这个怎么从「因缘变」落到「分别变」,我们看...
业性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一点,我看智者大师讲到忏悔法门的时候讲得很清楚。蕅益...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当...
佛陀对我们面对五阴魔镜的一个很重要的开示。他说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 ,所有的魔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十方一切如来以智慧...
我们每一个人在佛法当中,都会选择自己的法门来修学。你可能每天拜忏,也可能每天念...
第六意识就是说:当这个果报也变现了,自我意识也产生了以后呢,它开始去明了外境、...
第一个,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一般对初学者,我们比较不谈空性的道理。先讲有,先...
我们看第三科的善根坚固。前面是讲世间的福报,这里是讲出世的善根,就是说我们闻持...
无常是灭的意思,当人的果报体、或者是畜生的果报体、天的果报体,在消失的那一刹那...
小妄语: 一、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 二、绮语:世俗浮辞,增长放逸。 三、...
这个诈,这种欺诈,从一个出家众来说,有五种欺诈的邪命。 第一个就是诈现异相。就...
修净土宗的人,他一定要强调生命是由思想来决定的。否则你很难解释一个人造了五逆十...
假设我们这一念心跟人事接触的时候都有真正结合,无量劫生死以来,我们的心负担就很...
那么忏悔的第一件事情-思惟业果。就是佛教很特别,它的修行都是先调整心态心为业主...
《阿含经》曾说有一大富长者,他的儿子因感情受挫折而出家修行。他出家后与比丘们修...
如理作意非常重要,什么因缘会决定我们如理作意呢?《成唯识论》讲到有四种力量成就...
那有人就说了,说我也没有说我要轮回,为什么一个人自动会轮回?为什么一个人前异熟...
甲三、罪除之相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
我们看受阴的魔境。就这个人,彼善男子,当于此中得大光耀。就是一个人开始打佛七以...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
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前面是讲因地的随顺,这个地方是讲果地的妙用。当...
你如果看到你的生命有六个现状,这个业力就是即将圆满了,你要小心,这个业力应该已...
一个人会创造广大的功德,不是一生造成的,你只是今生看到开花结果,你已经很多生在...
有一个老禅师带着一个沙弥在山中修行。这个沙弥跟着老禅师久了,慢慢地心中也有一点...
只要是这句话从佛陀口中说出来,就具足五种功德: 第一个,他是 真语者 。什么叫...
第二是「疑师」:对于师长的功德产生怀疑。怀疑这个师长真的能够引导我们在佛法中增...
从唯识学的角度来说,整个身心世界的交互作用是唯心所现,是我们这一念心所现。这个...
无贪的境界,简单来讲就是一种清净心,内心没有贪烦恼的活动,这样的境界是针对三有...
在《俱舍论》上说,有两种因缘,使令一个人出生会愚痴: 第一、你过去生有谤法的因...
对于慢,凡夫总认为我们的生命体、五蕴身心中有一个我,是我来受用我的身心世界──...
这个不害,我们上学期研究小止观时,有谈到:有些人修行从最粗重的散乱心,到欲界定...
佛法的修学,跟我们一般世间做的学问,在过程当中有一点类似,但是它的目标是完全不...
贪烦恼能引生痛苦,但不一定不安稳,但这个瞋烦恼是不安稳的。古德形容:瞋是心中火...
我讲一个小故事,诸位体会一下。这个讲到国王的名言。说古代有一个国王,非常的贤能...
甲三、罪除之相 我们看甲三的罪除之相。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
我们看丙二的迷真起妄: 丙二、迷真起妄 真本无阴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
《唯识学》特别强调分别变的重要,因为我们的第六意识活动势力很强大,一天当中,几...
见性是恒常不变、恒常随缘,恒常随缘、恒常不变;虽然是清净本然,但它又随缘显现,...
修行有三个次第。我们看经文。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
古时候有一个公案说:在饥荒的时代,有一个母亲,她要去外面找饮食,临走之前,用这...
那么这个地方的因缘观强调对治,对治我们的爱取跟我见。 这个理观,它的心是平等的...
诸位要知道,禅定是现量境,这不是妄想哦。禅定的境永远是现量境,都是真实的。禅定...
关于昏沉和掉举的过失,《宗大师》说昏沉的自体是痴。一个人打坐经常昏沉,如果不去...
倓虚老和尚在讲《楞严经》的时候,他在期中考时出了一个题目。他说我这个期中考一道...
这个悭就是耽,是爱的意思。不过耽比爱的势力更强大,是爱得很厉害了,才叫耽。 耽...
一、责心忏自责己心,令生厌离。 二、作法忏向清净大小乘僧,发露忏悔。 三、取相...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 如果他是七情三想,就沉在水...
什么是真、什么是妄,佛陀再加以详细的料简。这地方有两段: 第一段,简缘心可还如...
我们佛教的正见,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也就是说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道理,就...
从今生的角度来看,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到底什么业会被激发出来,临命终就很重要...
佛教讲到我们生命的现象界,主要是靠因缘的力量来创造,那么因缘当然主要分成两块:...
先看阿难尊者他执着中间的相貌。我们看经文: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
我们再往下看,观法无我。前面在自我概念当中指的是能主宰的自我,这个地方指的是我...
爱取的烦恼,它一定是两个之间的作用,一个能爱取,一个所爱取。色身是所爱取,那么...
我们在学习师父一部开示的时候,最好将师父所讲的大纲先进行一个了解,能够熟读就要...
若从因缘观来观察,我们在个体生命的流转上,每一个剎那生命都要面临两种情况,一是...
这个非量主要的就是我们对身心世界的这四种颠倒。我们对我们的生命体会产生四种错误...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
我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在《贤愚经》里面,讲到一个佛在世的时候,在一个森林,...
先看大乘,先解释乘这个字,乘是指车乘,车乘有运载的功能。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的内...
我讲一个小故事,大家体会体会这个观念:佛在世的时候,舍卫国国王叫波斯匿王,波斯...
我们看第一段的说明。身有迁变是说,这个色身是迁流变化的。在前面的七处破妄当中,...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因为要改造你的想象力。其实布施的本身重点不在帮助别人,叫...
这个忆念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讲到这个忆念,这个感应的功德。我们看经文: 【若...
我们看甲二的忏悔方法。前面讲到忏悔的善根,这个是灭罪的正因。这以下是灭罪的助缘...
『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熏习,似我相...
修行人顺顺境境的、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一定要逆境呢?那么蕅益大师...
春秋战国时代,鲁国有一口祖先留下来的古钟,这个钟特别的庄严,也特别的大,敲起来...
问:在坐念的时候,有些人的身体会随佛号节奏而快速的震动,或者是打拍子,这样是不...
我们看第一个,开合宝掌来证明客人跟主人的道理。看经文: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
「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 就着这个往生...
你依止在佛堂所栽培的念力,我们一个人不是没事干的,总有一些事情要做,这个时候或...
我们看第一段, 直指见性是心非眼。 这个地方,佛陀从众生能见的功能当中,来开显...
佛陀把我们一念心开出二本,一心具足二本:一个是杂染生死的根本,第二个是清净涅槃...
你不修空观,除非你保证:我临终的时候,没有太多相状来诱惑我、来干扰我,你最好是...
下面把妄想作一个总结: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我们看第五的闻法欢喜。前面是讲到极乐世界的受用,你的衣食、住宅、正报身心是怎么...

修行要先建立这三种心态

观想佛陀的方法

如何调伏对三界的爱取

出离心要从哪里生起

如何将中道之理运用于实际修行中

总观极乐世界依报庄严

对治生死业障的三个重点

慈悲心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

怎么念佛呢

用唯识角度来阐述梦境的产生

要怎么样忆佛念佛才会去佛不远

到了极乐你可以选择留在那里,也可以回入娑婆度有情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如何忆念极乐的庄严以及四十八愿的功德

心的四种安住方式

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应该怎么观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破障篇)

净界法师:忏悔法门(2023)

【推荐】感应道交的重点在哪里呢

什么是小孝、中孝、大孝

这三个加在一起,人生就无解了

为什么临终十念可以往生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迷惑凡夫

临终的时候,拼的就是决心了

对治我们欺诳之心

在佛法中积集善业,来生会有五种可能

生命要不要改变,是你自己说了算

修行有三个阶段

闻名得究竟不退

「无常观」带给我们什么警惕呢

小妄语戒与大妄语戒

出家众要远离五种欺诈的邪命

造了五逆十恶,为何临终十念就能往生

忏悔法门「无生观」很重要

没有一个业是从别人身上跑到你身上的

短暂的十念佛号怎能灭除这么多的罪业呢

以四力成就作意:境界力,忆念力,希望力,串习力

千万不要小看五阴,因为它跟你太熟悉了

如何知道我们的罪业已经消除了呢

你不是来哭的,你是来念佛的

六道的十类众生是怎么来的呢

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

生命中有这六种状态出现,就要小心了

人家五逆十恶能往生,你为什么不行

假借众生的因缘来开显自性的功德

佛陀的话具足哪五种功德

老实厚道的人比较能够得到师长的加持

我们造的业,都跑哪里去了

【推荐】如何对治贪财与贪色

一切罪业的根源来自于愚痴

我慢是修行的大障碍,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已

不要恼害众生,你以后修行就没有障碍

怎样去调伏这一念心

一生的修持资粮换成了三恶道的蛇身

一切都将过去!

三种判定罪业消灭的方法

五阴的本质,到底是真还是妄呢

仙道跟佛道差在哪里呢

处处不满意又很苦恼,如何改变刻薄的分别心

为什么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

修行有三个次第

一个人要健康,要常常感恩你的色身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不去对治昏沉,你就在不断增长愚痴

日常生活中要怎么用功

悭财者世世贫穷,悭法者世世愚痴

事忏的三个种类

七情三想的众生,会投生到哪里

如何区别真心与妄心

其实轮回就是一念的妄想

随业往生与随念往生

我们临终的那一念,必须有三种忆念

前六识的明了功能是怎么产生的呢

为什么法是无我的呢

先把六根收起来,感官是一个最低级的快乐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图解

受用果报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业力

修四念处来破这四种颠倒

攀缘心的相貌——前尘虚妄相想

智慧资粮比福德更重要

大乘佛法为什么叫「大」呢

恶业不能靠布施抵消,只有忏悔才能折损恶业

这个色身是念念迁谢,新新不住的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

梦中见佛的公案

忏悔的必要性——因缘果报有三大理论

法性本来空寂,是谁造业?谁来受果报呢

如何知道这个人能够承担大事业

从本来面目来发动佛号,每一句佛号都是不可思议

身体随着佛号节奏打拍子,这样有利于摄心专注吗

见性是离一切相的,没有寂静相,也没有扰动相

不想临终往生被别人障碍,要准备好这两点

念佛动中修,要修到什么程度呢

直指见性是「心」非「眼」

凡夫、外道、二乘人的过失

把这两个放进去,这个佛号就不可思议

没有找到真如自性,所以才会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