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库 > 净界法师文章(第4页)
我们先讲这个心。这个心,就是你这个心力。譬如说,我们看到有一种人,他得到了富贵...
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我们跟众生,人跟人是要有因缘的,我...
梵云忏摩,此翻悔往,有言忏悔,梵华双举。准《业疏》云:取其意义谓不造新,忏谓止...
大乘佛法的菩萨道跟一般外道的修学有些地方是相同的,有些地方是不同的。比如说我们...
这个人天乘,你可能要经过三年五年的时间,必须要扫除你生命中的地雷、重大的地雷,...
问: 弟子一直有个疑惑,就是感应道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因为我想我肯定没有...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根据所观境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类的修行: 第一个叫作...
《法华经》当然最重要就是理观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点跟一般的点不一样。 我们先谈...
禅宗有一句话,我希望大家好好体验一下,你就知道什么叫作中道的思想。它说觅即知君...
这个宇宙万法,惟独是我们一念心所显现,这个观念很重要。佛教的观念是认为我们的生...
你的眼根去接触佛像的时候,产生一个识,一个明了性。根尘一碰撞就会产生一种心识。...
关于一念的相应,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叫波斯匿王─...
先看第一科,约着迷真。众生因为迷失了清净的本性而生起一念的妄想,那么这个时候在...
我们这一科是把遍计执--所谓能遍计的第六意识,它计度分别的差别相貌,作一个品类...
当我们的心灵不断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忆念我们未来净土的功德,会有什么好处呢?...
佛陀把高慢心的人,他内心的相貌讲出一个譬喻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说:...
蕅益大师说,一个利根人,七处破妄到第一关的时候就应该开悟了,就是觅心了不可得。...
一般来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中间有一道墙壁。这道墙壁诸位知道是什么...
外在六尘是讲依报的环境。看六尘这当中有六段:色、声、香、味、触、法尘。『就此第...
佛陀讲出一个实际的例证,说明受持楞严咒的功德──阿难尊者你过去生跟摩登伽女是多...
有些人的处理方式很简单。我打妄想,我就转念念佛,有些人是试图用佛号来压这个妄想...
我们的颠倒是怎么产生的呢?「自心取自心」,第一个「自心」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
中随烦恼有二种:『十一、无惭者,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本觉的体性开展出来,有四种殊...
这个假观是天台宗非常重要的特色。它根据《法华经》的十如是,开展出一念三千的思想...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
当一个人先入为主,一开始没有亲近善知识,自己在心中打妄想,立出一个知见之后,就...
『四、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养名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藏者,后...
你因为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你在造罪的过程中形成躁动,其实这是好现象。难...
《唯识学》有一个名词叫烦恼障,是说烦恼的活动能障碍我们修学圣道。因为菩萨的一切...
《楞严经》修学的重点,简单的说就是在修习《首楞严王三昧》。为什么我们要修习《首...
关于修学位次,我们今天要注意一个观念,就是转字。《楞严经》在经文当中没有讲到一...
我们看丁七的普等三昧愿。 这一段我们讲到本尊的功德。前面是针对资粮位菩萨来说,...
这四弘誓愿当中,其实菩萨是有两种: (一)悲增上菩萨:他在缘境的时候,他缘的大...
你自我意识太强的人,你要离开娑婆世界很难的。因为你这个一切法的执取太重,你很难...
什么是「资粮位」菩萨的相貌?就是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发菩提心以后,他是怎么修行...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慧...
这个众生浊是由行阴引生的。什么叫行阴呢?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念念造作、生灭迁...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假设我们因地的发...
万法唯识,万是代名词,表示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法的义。 【唯识之教,即用显体】...
感应道交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
我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情是从外面来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内心显现出...
第一个、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人受菩萨戒跟没有受菩萨戒,有什么差别?受了菩...
一个菩萨,你要跟三宝结下一个很好的因缘,这个非常重要。即便你来生福报很大,但是...
刚开始观心时,我们要在佛堂里把心静下来,你不能在开车的时候,或者跟人家讲话的时...
为什么有些人的十八界是快乐的?你看他经常保持欢乐。为什么有些人经常愁眉苦脸?这...
烦恼它是有根本的。什么是根本呢?《楞严经》讲生灭心。这个生灭心或者讲妄想,这个...
娑婆世界的快乐,理论上是得不偿失的。 虽然得不偿失,为什么我们一般人死了以后还...
净土宗目前念佛的人,最大的问题点就是只重数目而不重质量。 我们会很容易地把佛号...
十五、放逸者。于染不防,于净不修,肆纵流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即...
《楞严经》的整个观念就是返妄归真。返妄归真当然你要先了解什么是真妄。首先我们看...
其实我们这一念心去忆念什么东西,比方说你忆念佛菩萨跟忆念五欲的境界,效果是不一...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们是今生才有生命,那就简单多了,你今生才几十年,能打多少妄想...
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的境界是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离开我这一念虚妄的妄想,就...
愚痴就是对事理的颠倒,颠倒染慧为性。这个邪见在唯识学叫颠倒推求,还加一个推求。...
我们会在这个世间上投胎,这件事情是有它的业力,背后有它的业力,就是我们有各式各...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
一个菩萨的心,跟大家劝勉一句话:我们的心不能太脆弱。你不能够说所有的环境,都在...
在这无相当中,因为因缘的作用,就有它的差别──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当它是迷...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
整部经典的修行内涵,只有两个字,就是妙法。我们怎么样能够通过正确的方法来修学这...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成唯识论》解释第八识的功...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佛陀说:阿难!你观世间上『...
佛陀的大智慧高明在哪里呢?他没有要你马上处理妄想。如果说佛陀要我们马上跟妄想挑...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的生命能够离苦得乐,我们希望...
当我们发心要行菩萨道,开始在生命当中来积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的时候,都会面对两...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
梦心消失的时候,你醒过来,看那个人事,觅之了不可得,三界轮回亦复如是。我们不是...
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议功德,我们前面讲很清楚了,就是一个因跟果,无上因成就无...
佛法修学的目的,主要是使令我们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当中的修学有两个重点:第一个...
《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为它探讨的是我们生命的根本...
《灵峰宗论》是蕅益大师一生当中在佛法的修学心得。在蕅祖灭度以后,由他的弟子把它...
本论在唯识学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同时在知见的建立方面,很深入的探讨生命的真相,来...
蕅益大师把佛法的修学的目的以四个字来做一个总结,就是我们修学佛法只有四个字叫做...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一讲) (1-1)前 ...
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在内心的深处都有一种天生的本能,那就是离苦得乐。为什么我们...
整个修行当中就是四个字:莫向外求!你一定心中有仁者心动,有动过,你才会有这个世...
《大乘起信论》说我们今天所对治的是无明、是妄想,而每一个人形成妄想的因缘是不一...
我们讲道,它有世间之道与出世间之道之分: 一、世间之道 (一)、世间之道最有代...
印度自释迦出世,遍习外道异学,终于菩提树下,证悟大觉;乃起而扫除邪说,建立法幢...
蕅益大师提出三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这佛力不可...
我们现在说过我们改变不了外境,改变外境这个是不切实际,因为这是共业,不是你一个...
《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特别是在唐朝有三种问难,我们必须要了解的。 一、真妄...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妄想跟真如它们两个是同时存在的;生灭心跟不生灭心,这两...
蕅益大师,他在二十五岁时,他有一次在径山坐禅。坐禅他是要息诸缘务了,内观真如,...
《唯识学概要》名言分享...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忘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这句话非常重要,这...
大乘起信论它对因缘所生法的观,主要是提出两点:一个是不净观,来对治贪爱的烦恼;...
其王即时以国付弟,与夫人二子,并诸眷属,于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于八万四...
净土法门,如果你有志于解决生死问题,大概是我们末法时代唯一的方法了,没有其它方...
在美国有两个法师,一个叫恒朝法师,一个叫恒实法师。诸位有人听过了。他出家以后就...
假观的智慧,第一个就是相状。因为如是相,你才能够产生习性的造作,最后产生自体,...
【平时思惟:一、罪障深重,求出无期;二、弥陀大愿,必定救拔;三、无常迅速,把握...
我们无始劫以来,众生的第八识有很多很多的这个界,这个界呢,就是善恶有漏无漏的种...
我们建立一种忆佛、念佛的信心,那怎么忆念?这个方法应该怎么做?我们希望临终的时...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八万四千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佛说是妙庄严...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

我们看现瑞许说: 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

为什么有人富贵坚固得来容易,有人却要辛苦劳作

虔诚的回向,让逆子回头

忏悔的真实义是什么

找到清净本性,这才是成佛的根本

有对错的概念,你就很难调伏妄想

感应道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念佛法门的殊胜,在于能够摄佛功德成己功德

学《法华经》对修净土有哪些好处

【推荐】对治烦恼的最好方式

宇宙万法惟独是我们一念心所显现

法性本来空寂,但是因果丝毫不爽

从根本上的觉悟,才是真正脱胎换骨

清净本然的本体,怎么会有染净因果呢

修行是转变第六意识,而不是消灭第六意识

念佛消业的故事

高慢心所招感的三种地狱

为什么叫觅心了不可得

怎样做才能够不打妄想而安住佛号

随各人施心大小,所感得饭菜不同

佛陀讲出例证来说明受持楞严咒的功德

有些妄想平常看不出来,临终才会出现

「住在外境」对你是不利的,「回光返照」才是大功德

以善业夺恶业,以善心夺恶心

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

我们的内心是怎样创造十法界的

宝莲香比丘尼为什么会堕无间狱

五种不正见

阳德享盛名,阴德天报之

你造罪时心安理得吗

爱着心是痛苦的根源

净界法师:楞严经

不为物转,则能转物,即同如来

为什么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

你是哪一种菩萨

自我意识太强的人,要离开娑婆世界很难的

发了菩提心后,要赶紧积集这两种资粮

所有一切法还是回归到这一念心

通过专注跟正知来对治菩提心的失坏

何为「众生浊」

以不生灭心来作你的发心

如果研究过唯识,你就不敢去伤害任何一个众生

念佛的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

把过失推给别人,这就是痛苦一再重演的原因

有受菩萨戒跟没受菩萨戒有什么差别

跟三宝结下好缘,这个非常重要

如何观心呢

人生有好的智慧,就能开展出好的前途

如何知道是真心还是妄想

一般人死后为何还愿意来投胎呢

念佛人不要只重数目而不重质量

一个人会破戒,前兆就是放逸

以不生灭心提起佛号

忆念佛菩萨跟忆念五欲,效果是不一样的

阎王也喜欢别人拍马屁

经常这样修行,就能解脱生死业力

愚痴跟邪见有什么差别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唯依名号,安住自心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一个人太顺利,未必是好事情

这条路走得熟悉,临命终你就容易走

一个人有所住,就被它所转,就被它所系缚

受过菩萨戒,那个愿力会产生一种动力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第八识就像是一个急速的水流,不常又不断

越用功为何烦恼越重

你不要去执着、去主宰这个妄想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净界法师:菩萨戒修学法要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

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摄佛功德,成己功德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

净界法师:精进佛七开示

【推荐】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你要不动,外面的世界不会动

如何用心力改变自己的生命

世间之道,会让你今生趋吉避凶,但不能了生死

不能悟道的五个错见

人生不堪回首,不要再想你的过去了

接触外境的第一件事,记得要先离相

真如缘起的三种问难

从妄想转向真如就靠这六个字

迥脱根尘,灵光独耀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名言分享【图】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如何修不净观与无常无我观

一世精勤,功超累劫

净土宗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内贼不把门打开,外贼是进不来的

你是灭色取空,还是离相清净

【推荐】把所有的愿望愿景,寄托在这句佛号

一家人,各有各的业力

人生得不偿失,快乐跟痛苦不成比例

别人修行有困难时,应适当拉他一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