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263面,戊二、别明境发之相。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力量,第一个是一种真实的力量,第二个是一种虚妄的力量,这两种力量都会产生出来。

所谓「真实的力量」,就是我们开始遇境逢缘的时候,我们的心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我们观照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当下即空、即假、即中。所谓的“即空”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是无有少法可得;所谓的“即假”是「观照一念清净的本性」,它本来具足无量的功能德用,等待我们去开发;“即中”就是「空有同时,空有无碍」。所以你一念心性开始不向外攀缘,而开始回光返照,去观照你一念心性的空假中的时候,你内心当中产生一种随顺于真如本性的力量,所以这种力量叫做真实的力量。

其次就是我们过去的无明妄想,这当中有两种的差别:一、迷真起妄,前面经文说过,我们因为迷失真如本性的平等法界,而在生命当中产生了对立,我跟你是不一样的,你跟我也不一样,产生能所对立,这是一种愚痴的心所,这是比较微细的。二、心随妄转,迷真起妄以后再心随妄转,在对立当中又产生了爱取烦恼,就开始造业,然后流转生死。

虚妄的力量,第一个是愚痴,第二个是爱取,真实的功德跟虚妄的力量接触的时候,真妄交攻。什么叫真妄交攻呢?就是真实的力量它会去逼迫虚妄的力量,当然虚妄的力量它也不会放过你,它也会去逼迫你在正念真如的过程当中真实的力量,真妄彼此互相的逼迫,这时候就会产生五阴魔境出来了。假设我们这当中不能产生觉察,可能就会产生很大的过失,轻者破坏你止观的功德,严重的话就堕入魔道,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谨慎小心。所以佛陀在这个地方是「别明境发之相」戊二、别明境发之相(分五:己一、明色阴境。己二、明受阴境。己三、明想阴境。己四、明行阴境。己五、明识阴境)如来各别的说明,五阴魔境显发的相状,分五段:一、明色阴境。二、明受阴境。三、明想阴境。四、明行阴境。五、明识阴境。

【五阴魔境】

己一、明色阴境(分三:庚一、总示阴相。庚二、别明发相。庚三、结过劝示)色阴包括了五根、六尘,内五根跟外六尘。分三段:一、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

庚一、总示阴相(分四:辛一、牒示圆通正行。辛二、正示色阴区宇。辛三、悬示色阴尽相。辛四、结示本惟妄想)佛陀先拢总的显示色阴的相状。分四段:一、牒示圆通正行。二、正示色阴区宇。三、悬示色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一、牒示圆通正行

佛陀先牒起指示,修学圆通它的正行。圆通是怎么修学的,先把它的内涵标出来。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

在解释「圆通正行」之前,佛陀讲了一句:阿难当知!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古德说:这一句话有警告的意思;也就是在整个修学当中,你要非常的小心谨慎。所以「当知」就是有提醒,你要特别的小心谨慎。在什么时候小心谨慎呢?当然我们平常散乱的时候,也就没有所谓的谨慎这一件事,这是特别是在「汝坐道场」,就是你现在把妄缘放下了,开始安住在修道的道场。

《楞严经》的道场有两个,蕅益大师说:第一个是事相的道场,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你要做一个八角的《楞严坛场》,这是事相的。第二是理体的道场,你在佛堂当中,或者历缘对境当中,你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的心要把方向转过来,回光返照,观照你一念心性当下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一念心性」就是我们的道场。

蕅益大师说:在末法时代,我们应该以「理体」道场为根本,因为事相是很难具足的,这《楞严坛场》是不容易具足的,但是要以理体的道场为本。就是你现在应该要把你本具的那一念清净的本性把它现出来,然后在那个地方安住,这个就是「汝坐道场」,不要跟随无明妄想而转。安住道场以后做什么事呢?「销落诸念」,你要慢慢从无明妄想的心,把心带回家,安住在一念心性以后,开始慢慢的修“空假中”三观,来销亡谢落诸多的妄念。

「销落诸念」这一句话,圆瑛老法师他说:这个地方指的是「脱尘」。我们的根尘识,最外一层是尘,先脱尘,再脱根,最后再脱识,根尘识都脱了以后,这时候「迥脱根尘,灵光独耀,真如现前。」所以这地方特别指的是,初学者你先不要管外境的变化,「销落诸念」就是你的心,不管外境是生灭的、动荡的、是寂静的,你完全把外境放下。「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这地方指的是一种功德之相,前面的「销落诸念」是指它修行的过程,这以下「其念若尽」是讲它的功德。什么功德呢?以耳根来说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妄念已经穷尽了。

海公讲一个譬喻说:什么叫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一个人住在房子里面,屋子外面是刮风下雨,屋子里面一点动静都没有,你很清楚外面是刮风是在下雨,但是你的心完全不随外境而转,而且房子里面什么风雨都没有,这地方就是「其念若尽」。这时候心中已经能够脱离比较粗重的妄想,已经不被外境所牵动,别人对我们的赞叹、诽谤,各式各样顺逆的境相来刺激我们,我们已经慢慢慢慢跟这个外境,能够慢慢脱离它了,不一定要跟它在一起了,这时候内心一切精明,内心是精纯明了。

是什么相貌呢?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动静不移,是约着耳根来说,耳根不再攀缘外在的动静二相,乃至于意根,不再攀缘生灭二相。“生”就是忆念,我们想到过去的快乐痛苦,“忘”就是忘掉了种种的因缘;不管你想起什么事,不管你忘记什么事,这个意根完全是如如不动,因为六根已经慢慢脱离六尘的系缚。当然这个时候内心当中,当住此处入三摩地。什么叫“此处”?是前面所说的「则诸离念一切精明」,他已经慢慢远离跟外境攀缘的妄念,内心精纯明了。你就在这一念,精纯明了之心,就在这个地方,云何应住?就在这一念心住下去,继续的用功下去。

这地方正式说明,你一个修行的依止处,首先你要先远离六尘,你不能跟六尘再打交道了。当然我们在过去的修学当中,一个初学者还是假借六尘修学。初学者,你看你要看佛像才能够拜佛,你要创造一个音声你才能够摄心,听自己的音声。但是《楞严经》它不是这个意思,它开始回光返照,脱离六尘,然后慢慢的把心带回家,开始走向回家的道路。这时候内心当中是非常的寂静而明了,明了而寂静,就在这个地方住下去,继续的用功下去。

这地方是说明修行圆通的正行,不再随外在的六尘而转。

辛二、正示色阴区宇

前面是指能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来观照现前一念的明了精纯的心性,然后不断的观进去,越观越深。这以下是讲到所观之境,你所破的是什么?就是“色阴”。色阴这区宇,区宇怎么说呢?是一种局限。一个人他本来自由自在,但是被关在房子里面,四边有墙壁,上面有屋顶,这个人就跑不出去了;比喻我们这一念心性,无始劫来被根尘识所障碍。因为你的心识已经产生执着了,有我法二执,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止“根”去攀缘六尘,才够产生了别的识。那现在我们要把这根尘识破坏掉,把这“区宇”对我们一念心性的障碍破坏掉,这就是「色阴区宇」。这种障碍我们看经文就清楚。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正式说明,我们所要破的障碍是什么。佛陀在这段经文是用譬喻的方式来开显,说是:如明目人,这个人眼睛打开,这个人已经是大开圆解,他已经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他不是像过去他的那一念心随别人的嘴巴转,别人赞叹他,他就欢喜,别人呵责他,他就痛苦,他的心永远是跟着外境在动。「如明目人」就是说,他开始慢慢慢慢,开始勉强自己不要再跟外境在一起了,这个人已经产生观照的智慧,眼睛打开了。

眼睛虽然打开,但是「处大幽暗」,理观虽成,但事修未究,事相的障碍还是在。因为他眼睛打开了,但是他还是处在一个非常黑暗,什么都看不到的房间当中。这就比喻一个修学过程,他在回家的路当中,他已经打开了眼睛,但是旁边处处的障碍还没有消灭。所以说,精性妙净,心未发光,他六根的精妙之性(根性),也就是我们说的,真如本性,还是被色阴所障碍,而不能生起种种广大的妙用,这是「色阴区宇」。

色阴主要是六尘跟五根。什么叫做“区宇”?比方说,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无障碍的,但是我们习惯性老是跟外境在一起,以眼睛来说,我们就会被明暗相所障碍,我们光明的时候看不到黑暗,黑暗的时候也看不到光明,我们的六根永远活在对立。这地方就是说,他虽然修止观了,但是他的障碍犹存,所以他必须要等待它慢慢的破除。

辛三、悬示色阴尽相。

佛陀先预先的显示色阴穷尽之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一个人眼睛打开了,而且他所处的环境是,十方洞开,无复幽黯,他所见的环境是,洞然开明,没有一点的黑暗相。这就是色阴已经穷尽了,前面有说过「动静不移,忆忘如一」,他这时候耳根不为动静二相所障碍,乃至于意根不为生灭二相所障碍,眼根也不随明暗二相所障碍。这就是他色阴穷尽之相,这个人已经不再被六尘境界所转。一个人不被六尘所转,表示他能够掌控六尘。

蕅益大师说:佛陀他为什么自在?你看佛陀去厕所,他闻到的味道都是香气;你去毁谤他,进入到佛陀的音声都是美妙的音声。他为什么能够于法自在呢?因为他不随妄转。这地方很重要,你不为它所转,你就能够转它;你要被他所转,那你永远处在被动,他要你怎么样,你就怎么样;你能够不为它所转,你就变成主动,我说这莲华是黄金色的,它就变成黄金色,我说这大地是七宝的,它就变成七宝。他已经超越了色阴的障碍,六尘的色阴已经不再障碍这修行人,他在色阴当中得大自在。这地方是说明,他这种人是眼睛打开了,而且在这种光明的地方,他能够随心自在。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说,这色阴是么来的呢?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被六尘境界所障碍呢?其实这是我们自己妄想捏造出来的。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我们之所以被色阴所障碍,其实是过去生中一念坚固的妄想,以为其根本。蕅益大师说:什么是坚固妄想?简单的说,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比方我们以眼根来说,眼根我们看到东西它有远近的差别,凡夫所见不过分寸,我们一个墙壁就看不过去了;阿罗汉他观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菴摩罗果,他能够看整个大千世界;菩萨能够看百千万个大千世界;佛陀能够照见无量无边,无穷尽的三千世界。

同样一念心性,众生本具,诸佛所证,同样一心性,为什么所见就有这么多的差别呢?因为妄想有轻重差别,我们妄想打得比较重,所以我们的障碍就比较深;阿罗汉的妄想就比较轻薄,所以他看得就更远了;菩萨的妄想就更轻薄,佛陀是完全没有妄想。所以说,当我们坚固妄想慢慢轻薄的时候,我们六根对六尘接触的时候,我们对六尘的这种执取就淡薄,产生的六根的妙用就更加的广大。

举公案说明一下:禅宗有个公案说,德山禅师。德山禅师他去参访龙潭禅师,他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到龙潭禅师道场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龙潭禅师说:你不远千里而来,有事情我们明天再谈。就先安排他挂单。这时候德山禅师手上拿一个蜡烛,就要走到他的房间去,龙潭禅师就走在前面,德山禅师走在后面拿着蜡烛,走着、走着,龙潭禅师突然间转过身来,用嘴吧吹气,把蜡烛给吹灭,吹灭以后,德山禅师当下开悟、当下开悟。

因为它本来是光明相,突然间变成黑暗相。这表示什么呢?我们一念心性是假借六根门头才表达出来的,在眼睛叫做见性,在耳叫闻性;见性它有不变义,随缘义,它不变是清净的,但它随缘,随黑暗的因缘见到黑暗相,随光明的因缘见到光明相。所以当黑暗相现前的时候,德山禅师当下回光返照,为什么我能见到光明,又能够见到黑暗,那个能见是谁?能见的明了性,你从什么地方来?回光返照当下开悟了!就这意思。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的明相暗相都是妄想所变现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是本来就没有明暗、本来就没有动静,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你看佛陀一念心性,佛陀的心可以回到无穷尽的过去,他可以看到现在的色阴,他可以看到昨天的色阴、前天的色阴,他没有空间相,他也没有时间相。佛陀在空间当中,它够观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下多少雨滴,佛陀清清楚楚,因为他没有妄想,所以他完全没有障碍。

这个是什么呢?这个其实没奇怪,这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子的!诸位要知道,是本来就应该这样子,我们现在这样子是不正常,我们现在这一念心被妄想缠绕是不正常,是一念的迷惑以后,自己打很多妄想,然后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们这样修行,只就是恢复你本来的样子,恢复本来面目而已!

庚二、别明发相。(分十:辛一、精明外溢身能出碍。辛二、精明内溢拾出蛲蛔。辛三、精魄合离空中闻法。辛四、心魂染悟见佛踞台。辛五、精明逼现空成宝色。辛六、心见密澄暗室覩物。辛七、尘并入纯烧斫无碍。辛八、凝想化现遍见诸界。辛九、逼心飞出夜见远方。辛十、邪心含魅妄见妄说)色阴的相貌要怎么破,先作说明;以下各别说明,色阴十种魔境之相。

辛一、精明外溢身能出碍

这个修行人他那一念心叫做“精明”,他开始回光返照,他开始学着告诉自己,你这一念心不要随外境的六尘所转。所以他慢慢远离六尘的执取,而产生一种精纯明了的心性。这一念心性在用功的过程当中,因为他跟无明妄想一接触的时候,突然间一时的失念产生外溢,心光外泄,向外攀缘。心光外泄会产生什么结果呢?神识突然间离开了色身,跑到外面去了,这就是「身能出碍」。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用功的内涵:当在此中,“此中”指在止观的修学当中。在止观当中干什么呢?精研妙明,“精研”指的是能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妙明”是我们所观的理体,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在禅定当中修空假观三观,来照了来我们一念心性,来开显心性的功德,这时候四大不织;我们对于四大假合之身的执取就慢慢的、慢慢的松脱,就不像过去那么坚固,叫「不织」,不那么坚固。

正式说明色阴魔境的相貌:少选之间,身能出碍。“少选”就是很短暂的时间。突然间完全没有任何的征兆,突然间你的那一念心就跑到外面去。我们一般人没办法离开色身,白天也好,晚上睡觉也好,你一定要带着这个臭皮囊,就像小鸟被笼子关住。古人在临命终的时候说:八十年来拖着臭皮囊,如今放下何等自在。一生当中就拖着这个臭皮囊,白天晚上这样活动。这个修行人他突然间,他这一念心就能脱离色身的障碍就跑出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精明流溢前境;精纯明了之心,他心光突然间外泄,就离开色身。这种只是一种止观的功夫,一种暂时的相应,不是真实的断惑证真成就圣道。也就是说,你这种功夫是会退转的,不像圣人他断惑证真以后,一证永证,永不退转。

对治方法:假设这个修行人他神识跑出去,他再回来以后,他不作圣心,他把它当作一种圣道的执着,还是用平常心来面对,该修止就修止,该修观还修观,这样子是善境界。为什么呢?这表示你色阴要破之前的征兆出现。蕅益大师说:钻木取火。能钻的是什么?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所钻的就是色阴。这时虽然火相未现,但烟相已成,烟出来,这是好境界,色阴要破坏之前产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如果你执着这是一个功德相,不得了,你成就圣道了,那你就可能会着魔,乃至于堕入到魔道。这地方是说明「精明外溢身能出碍」第一个。

辛二、精明内溢拾出蛲蛔

这一段的“精明”跟前面是一样的,离念精明之心。但前面的心是向外流动,这地方是向内流动。向内流动时的时候,它能够做什么事呢?它能够把肚子里面的蛲蛔;“蛲”肠胃中的短虫,“蛔”肠胃中较长的,把蛔虫抓出来,有这种事情发现。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用功的内涵:复以此心精研妙明。他这一念心也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这一念“观”当中安住。

这时突然间,其身内彻;他本来是观照一念心性是什么都没有的,但突然间他那一念心,就看到了自己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的相貌,是清楚分明,而且不但是能够见到,他还可以用手伸到身体里面,把这长短的蛔虫,从体内把它抓出来,而且抓出来的时候,身体一点都没有损伤,这身体就跟原来的身体完全一样。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我们一念明了的心,在观照真如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真妄不两立,汉贼是不两立的。你说,我没有对治妄想!你观照真如就是在对治妄想,你不跟妄想在一起,你就是在消灭它的意思。这妄想很奇怪,你不跟它在一起,它就开始要反弹,因为你等于是在对治它。你说,我没有对治你啊!你没有在对治它,就是在对治它。真妄交攻的过程当中,你的心突然间被引导到你的身体里面去了;我们的观照力本来是跟着真如走,突然间被妄想的逼迫,引导到身体里面去,看到蛔虫,把蛔虫抓出来。这是一种止观精行的力量,去逼迫无明妄想,暂时的一个相貌,不是真实的成就圣道。

对治方法:你只要不作圣道的执着,继续把心再带回家,继续的观照,这是好境界;假设你对它产生执着,开始打妄想,那你就很可能受到群魔的干扰而堕入魔道。

蕅益大师说:这十种的色阴,或先或后,或发不发,或并发或复重发。这十种当然它有它的次第,它是由浅到深,但是每一个人情况不同。比方有些人他第一个它没有发出来,他直接发第二个,也可能,有些人他第一个、第二个都没发,他直接发第三个,也可能,它有先后的不同。或者是有些有发、有些没发,或者是并发,他之前发过,过了一个礼拜他又发一次,也可能,也可能并发两个一起发起来,内外一起发动也可能,事相非一,有很多状况,大家要善巧的运用。

辛三、精魄合离空中闻法

“精魄”主要的是什么呢?气息。在第一个“身能出碍”,他的心是往外误导出去,无明妄想它反抗,正念真如的力量把它误导到外面去了;第二个“拾出蛲蛔”是被无明妄想逼迫以后跑到身体里面来;这个“精魄合离”是中间,刚好是身内跟身外的中间,就是以气息为中间。“精魄”是一种气息的相貌,“合离”是互相的涉入。突然间他在空中,能够听到种种说法的音声。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用功内涵:这个时候他的用功是内外精研,前面第一科是在外境上的活动,第二科是在身内的活动,这地方是在中间的气息上不断的精研,观照一念心性,一方面消灭妄想脱离六尘。当然你要脱离六尘,六尘它是会反弹的。怎么反弹呢?

其时魂魄意志精神。这六种气,我们身体的气有六种,“魂”气息,阳刚上升的叫魂,比较阴柔的下降的叫魄;“意志”气息比较扰动、动态的叫意,气息比较寂静收敛的叫志;“精神”气息比较湿润、潮湿的叫精,气息比较干燥,比较充和的叫神。古人以五脏六腑来配精神、意志、魂魄,精藏于肾(属水较潮湿),神属心(属火较干燥),意属于脾(消化扰动),志属胆(静态),魂属肝,魄属肺,六种气来配六种器官。

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六气本来是调和的,你在修止观当中,这个气突然间产生变化。怎么变化?除了你的身体安然不动以外,表面上看这个人坐在这个地方,他还坐在这个地方,他的根身(执受身)不变,但是他里面的气息产生重大的变化。余皆涉入,“余”指的是他的六气,互相的涉入,互为宾主。

比方说,他的止观的力量,气跟魂产生了相应,以魂为主;而魂是阳刚之气,这时候这个魄就变成冰,以魂为主,魄就涉入魂当中,这个人就变得气息非常的阳刚;反过来如果他是以魄为主,魂就变成冰,魂就被魄所涉,所以他的气息就变得非常阴柔,他讲话也很阴柔,整个气息动作就很慢。乃至意跟志互相的涉入,精跟神互相的涉入,亦复如是。

诸位你看看小止观,在打坐的时候产生“气动”就是这样,我们的气本来是阴阳调合的,突然间阳刚之气很旺,他自己也莫名其妙会起来打拳、跑步,他没办法,因为他的气太刚阳,他的阴气已经被阳气完全涉入了。这就是所谓的六气互相的涉入,而互为宾主。

这地方是他止观的功夫更高深,他是怎么样呢?在六气互动当中,他突然间在空中听到种种的法音,是在某一个地方来,甚至于他听到十方的世界同时开演秘密的法音,从十个地方同时跟他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他的精魄六气,因为互相的相涉相入成就善种。就是说这个人他过去生,他曾经听闻过某一种法的善根种子,这时在打坐的过程当中,把他过去闻法的种子显现出来。他只是暂时的相应,不是真实的成就圣道。

对治方法还是一样,你要保持平常心,不作圣心,名善境界;假设你执着它是真实的功德,你就可能会着魔。这地方讲到气息的变化而听到法声。

辛四、心魂染悟见佛踞台

这一段跟前面一段情况是相同的,也是属于气息,心神跟魂魄也是属气息。只不过前面是听到法音,这地方是见到佛陀,见到佛陀安坐在莲华台当中。

好,这一段我们待会再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