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讲)

壬五、虚空藏观空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六十页。壬五,虚空藏观空大。

净界法师:楞严经

虚空藏菩萨依止空假中三观来观察无边的虚空,从无边的虚空当中而会事入理,证得如来藏妙真如性。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虚空藏”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菩萨因地因为修学虚空观,以广大的虚空为所缘境,所以成就的时候能够显现广大无边的色身,所以叫虚空藏。这个时候他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这个“如来”指的是释迦如来,虚空藏菩萨跟释迦如来过去是共同事奉定光佛,定光佛就是指的然灯佛,就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那一尊佛。当时虚空藏在然灯佛所就已经成就了无边身的功德。

这个地方的“无边身”,蕅益大师的注解是说,其实这个“无边身”指的是清净法身,不是一般外道的四空定,那个空无边处定所现的无边身,这不一样。外道在因地的时候,观察无边的虚空,所以他色身变成虚空,显现无边虚空的色身。但是他显现的无边身是没有理观的,完全只是事修而已,没有破妄显真的效果。但是这个虚空藏菩萨的无边身是有理观的,是成就无生法忍所显现的清净法身。这个地方要加以拣别。

这个地方是讲他过去的因地的修学。

后面的两段就讲到他果地的妙用。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这个地方是正式说明他第一重的果地妙用。尔时,他证得无边身以后,他有什么样的功德呢?“手执四大宝珠”,这个手,指的是他心中的智慧,他能够以心中的智慧来执持地水火风四大宝珠,因为他观察四大本空,犹如宝珠内外透明。这个时候他等于是用我空的智慧来执持四大宝珠。对外来说他能够照明十方微尘的佛刹,这是外在世界的四大。前面是我空,外面的十方微尘佛刹是法空,把内在的四大、外在的四大一一都能够化成无边的虚空,他有这种功德力。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又能够在内心当中显现大圆镜智,因为这个时候他的身心世界四大本空,只有一种光明智慧的显现。这个大圆镜智,蕅益大师说,他是证得随缘不变之体的根本智。

“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前面的大圆镜智是根本智,这个地方是属于后得智。蕅益大师说,“十种微妙宝光”指他能够随众生的因缘,显现十法界的妙用。就像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就能够现何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你欢喜看到出家相他就现出家相,你欢喜看到在家相他就现在家相,他能够显现十法界的种种的相状。这种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它能够灌十方,而且穷尽整个十方虚空的边界,没有时空的障碍。

这一段正式说明他能够转有相的四大而变成无相的虚空,这种神通道力。再看第二段。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前面是从有相转成无相,这个地方是小大的没有障碍。

第一段是说明依报入于正报,说是一切入于一。一切指的是什么呢?是整个“诸幢王刹”,一切诸佛所教化的世界。这么广大的世界,都能够进入我的大圆镜智之内,都能够涉入我的身心当中,我的身犹如虚空,彼此不相妨碍。这么广大的宝王刹,这个“诸幢王刹”能够涉入我的色身当中。

第二段是讲正报能够入于依报,一也能够入于一切。“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我这个色身也能够入于十方的微尘国土,广行弘法利生的佛事,能够成就广大自在随顺的功德。这一段正式说明他的这种色身,内在的色身跟外在的世界能够互相涉入,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

这两个都是指他的果地的妙用。

最后看他所证的道理。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这种大神通之力,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是我在因地的时候观察“四大无依”,这个是他的重点。他观察广大的虚空,观察整个虚空当中的色法,这个地水火风,都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都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只就是我们一念心的妄想的生灭而有,所谓的心生则种种的四大生起,心灭则种种的四大消灭。但虚空的体性却是无二无别的,乃至于一切的佛国,它们的整个体性都是相同的。在相同的虚空体性当中而证得了无生法忍。

这个地方是说,他为什么能够成就广大的神通,为什么能够成就事事无碍呢?主要是从这种虚空无二当中成就无生法忍而显现出来。我们看总结。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在因地是观察虚空,就是观察整个四大乃至诸佛国土,皆同虚空一样是无边无际的,而成就了妙力圆明。这个四大的色法跟无边的虚空是互含互摄,是没有障碍的,从这个地方成就圆通的。

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这个四大。虚空藏菩萨是从四大当中而观入虚空,最后证入法性,我们讲色即是空。《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当然这个地方我们也会说。小乘佛法也是观察色即是空,也是灭色取空。但小乘的学者在观察的时候,他把四大之法经过无常、无我的智慧变成空以后,他就没有作用了。他不能够像我们本经所说的,“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乃至于能够放出十种微妙的光明,来流灌十方尽虚空界。或者,他也不能够说把整个诸幢王刹来入到我的色身,我的色身进入诸幢王刹,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为什么?因为小乘佛法的思考是单向的,它能够使令色即是空,但是它不能够使令空即是色。

我想我们在因地的智慧很关键,你用什么样的思考来断烦恼,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果证跟妙用。比方说你看到一个假相,这个假相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法,你非常不喜欢,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把它拿掉,你采取逃避的方式。那么未来你证得空性以后,你完全没有作用,你不能有作用,你只有解脱障碍,但是你不能生起妙用。第二个选择,你看到一个不喜欢的假相,你没有必要破坏它,因为这是你的业力显现,循业发现。

所以,大乘佛法是假相保留,但是你观察它没有实体,它只就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你没有必要拿掉这个假相,你就把它的实体空掉。这个时候你能够从空出假,又能够从假入空。所以,大乘佛法在破坏烦恼的时候,是把这个假相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因为你以后还要再回来。所以《般若心经》这个观念很重要,色即是空。你从色法回到空性的时候是怎么回去的?如果你把这个假相破坏了,灭色取空,那糟糕了,你回不来了,你成就以后就只能够在这个寂灭的状态。

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要注意,你的因地会影响到你的结果。你遇到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你用什么方式来转你的心,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果位,是小乘的果位,还是别教的果位,还是圆教的果位,就是影响到你的种性。你看,同样证得空性,小乘的空是完全什么都没有,我们讲孤调的涅槃,孤调,什么都没有,没有任何的妙用。你看大乘,证得空性以后,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到十方世界广成佛事。那么差别在哪里呢?当然,因地的时候,他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他不破坏原来的假相,这个地方是关键点。你用什么去观这个世间,久了你就产生习惯了,习惯了以后,你就改不过来了,就变种性了。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同样是在处理问题,但是你的过程、你的止观的方法,会影响到你未来成佛的快慢。这个地方很重要。

壬六、弥勒观识大

我们看第一百六十一页,讲义的下册。壬六,弥勒观识大。

净界法师:楞严经

弥勒菩萨在整个宇宙万法当中的观察,他就是观察宇宙万法唯独是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从这个地方去悟入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弥勒菩萨,“弥勒”这两个字是这个菩萨的姓,叫作慈氏。他的名字其实叫阿逸多,就是无能胜,他的慈悲是没有能够超胜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过去曾经遇到大慈如来,跟大慈如来修习慈悲观,并且发愿,他希望成佛以后能够像大慈如来一样,成就广大平等的悲心,故名慈氏。这是他过去的因缘。他的未来,他成佛的时候是坐菩提树下,这个菩提树形状像一条龙,而且这个龙的中央有一朵莲花的相状,这个树中央像一朵莲花,弥勒菩萨就坐在莲花的中间而成佛。成佛以后,他不像释迦牟尼佛是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弥勒菩萨成佛以后只有三会说法,度无量无边众生就入涅槃了,所以叫龙华三会。

弥勒菩萨这个时候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回忆在往昔经历了微尘劫的时间,有一尊佛出现于世,这一尊佛叫日月灯明如来,我随从彼佛而得剃发出家。出家以后我的内心非常爱乐世俗的名闻跟利养,所以经常游走于政商权贵之家。这个时候,日月灯明佛看到我有这样的一种烦恼障碍,就教我修习唯心识观,来成就大乘的三摩地。

唯心识观,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唯心识观就是说,当你遇到了任何外境的时候,你都不要去管外境怎么样,你就观想宇宙的万法其实都是你的心识所变现。宇宙万法是我们的心所变现,从唯识的角度是从两个层次来说:

第一个,唯识所现。唯识所现指的是阿赖耶识,第八识。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跟这个人在一起,会遇到这样的事情?那是因为我们有这个业种子。所以,从依他起性的角度,我们过去有善恶的业力,就显现了宇宙间的万法出现。这个叫作唯识所现,在唯识学叫作依他起性。这一部分我们是不能改变的,没办法改变的,这一部分叫认命。

第二个叫唯识所变。这个就指的第六、第七了,特别是第六意识。我们第六意识去跟外在的人事接触的时候,我们心中有我们的名言分别。名言分别,讲得白话一点,就是我们有我们的思考模式。

我们心中有个人的好乐。比方说你特别喜欢吃榴莲。榴莲的显现,它只就是一个水果嘛!是你过去有这个业力,所以它显现出来。这个依他起性它没什么好坏。如果你认为说这个榴莲是很甜美的,是很好吃的,那是你自己加上去的。这个就唯识所变了,这就是我们讲的遍计所执性,是唯识要破的部分。身为榴莲,它没有所谓的好坏,也没有所谓的甜美不甜美,它没有这种东西,这个是你个人加上去的。不喜欢榴莲的人说这个味道很臭。其实榴莲也没有所谓的臭,也是你个人的分别加上去的。

所以在唯识学的观念里面,把宇宙间分成唯识所现跟唯识所变,一切万法是我们心所变现。唯识所现这一部分不能破坏,因为它是一个因果的道理。但是,唯识所变,你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这一部分是我们所要破坏的。所以唯识学的空观是空掉什么?空掉心中的名言分别,破遍计执。唯识学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因为弥勒菩萨喜欢名闻、喜欢利养,认为这个东西会给他快乐,那么日月灯明如来就告诉他说,名闻利养、别人对你的赞叹,这个东西,是你自己把它认作是快乐的,它本身没有快乐。

所以智者大师说,财色名三个法,我们凡夫喜欢好乐,喜欢追求,就像狗啮枯骨。一个很干燥的骨头,没有味道,但饥饿的狗去咬这个干燥的骨头,一直咬一直咬,咬到最后把嘴唇咬破了,咬破以后就流血。你吃到自己的血,你就说,哇!这个骨头很甜美!其实你吃到的是你自己的血。

也就是说,这个世间的五欲本身没有快乐可言,它不像三宝。佛法僧三宝是真实的功德。你看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我们会产生法喜。这不是我们的妄想,而是本来就会产生功德的,因为三宝本身就是一种功德相。但是五欲不是功德相,它之所以让我们产生快乐,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我们认为这很快乐。所以,我们是自己的妄想来带动自己的快乐,这个就是遍计所执性。

日月灯明佛意思就是说,你追求世俗的名闻利养,你认为这个是安乐,那其实是你自己的颠倒妄想捏造出来的,它本身不是一个功德相,就教他修唯心识观来对治这一部分的障碍。这个是他过去的因缘。

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历劫已来,他经过多生多劫来修学这个唯心识观,以此三昧来事奉恒河沙的诸佛。他这个修行不简单,要经过很长很长时间的历练,把文字的智慧转成心中的智慧,那真的是要靠很多很多的历练。慢慢地他整个三昧的观照力转深,内心当中对于世俗名闻利养的追求就慢慢地消灭,就不存在了。

当然,这个地方唯心识观,就是观察这个宇宙的万法其实是我们一念的心所变现出来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的,是如梦如幻的。所以这个地方,从如梦如幻的观察当中来破坏我们的遍计执。这个地方是离遍计执。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的时候,我再进一步地观察。远离遍计执以后,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这个依他起的心,也不可得,这一念心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地方是远离依他起。这一部分我们到后面再说明。

总而言之,我们要悟入圆成实性,是先远离遍计执,破坏我们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再远离第八识的依他起。两个方法,两个过程。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这个地方是说明他所成就的功德妙用。乃至于穷尽虚空十方的如来,指的是正报,乃至于整个依报的国土……这整个十方当中的依正二报,有净秽跟有无两种的差别。净指的是四圣法界的因果,秽是六凡法界的因果。这整个净秽的因果,从因缘上的假相是有,从依他起的角度上说是有它的假相的,但是从它的自性来说是毕竟空的,从遍计执来说是毕竟空的。我们认为它是真实有、有自性的,这样的执取是毕竟空的。所以是因缘有,但是自性是空,所以叫遍计本空,依他如幻。

总而言之,这整个十法界的依正二报、染净因果,都是我一念心之所变现,我们各人可以说是循业发现。所以,我以如实了知唯心识故(“唯心识故”是指的前面的十法界的因果都是我一念心所变现),而证得唯识性。

下一段证得唯识相。“识性流出无量如来”,我远离了依他起、远离了遍计执以后所成就的圆成实性,这一念清净的真如本性流出无量无边如来的功德。这个地方是证得唯识相。我们这个次第,是先证得唯识性,再能够证得唯识相的。所以现在蒙释迦如来的授记,候补贤劫的第五尊佛,就是候补佛位。

这个地方是说明他的功德之相。看总结。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现在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以如实地观察“十方唯识”。十方唯识当然就是修唯心识观,十方唯识是先破遍计执,以空观来破遍计执,跟远离依他起,先证得唯识性。然后再从空出假,观察十法界的因果各各循业发现,再证得唯识相。“识心圆明”,这一念心识的本性当下是圆满光明,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而悟入了二空的真如之理。这当中包括远离了依他起,也远离了遍计执,而成就无生法忍。斯为第一。

这个唯心识观,是先远离对外境的执取,远离遍计执。我们讲遍计本空,思诸法如梦。其实外境没有好坏,好坏都是我们自己内心安立出来的。这个破遍计执,是“思诸法如梦”。诸法如梦破了以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现前,再“观心性无生”,破最后的依他起性,最后悟入圆成实性。

这个唯心识观,在整个大乘的修学应用很广很广,而且非常好用。因为我们前面说的根尘识相当复杂,而唯心识观“观识大”。就是说,你不管遇到什么事,总而言之你不要管外境怎么样,你就观想这个外境是你一念心所变现的,是你的业力所变现的,它没有好坏,没有长短方圆的差别,它只是一个因缘的假相,是这个意思。

在美国有一个大学教授,有一天要去作一个演讲。他的演讲主题就是,我们身为一个人跟外在世界的相互关系。人活在这个世界当中,那么人跟世界的互动是什么关系?这个大学教授在准备资料的时候,他五岁的小孩子就在那边跑来跑去,在那边吵闹。他觉得实在是受不了,随手在旁边拿一本过期的杂志,翻了几页,看到一个世界地图,就把这个世界地图撕一撕,拿给这个小孩子说:你如果能够把这个地图重新组合起来,我给你五块美金。这小孩子没有看过地图,所以教授想说,至少能够让他两三个小时不会吵。把这个事情交给小孩子以后,这大学教授就继续找资料。结果没有多久,小孩子就把这个地图完全黏好。黏好以后就跟他爸爸说,我已经把它黏好。他说怎么可能!他一看,哎唷,完全正确,这世界地图黏得非常正确。他爸爸说,你怎么做到的?这小孩子说,很简单啊,这个地图看不懂,但这个杂志的后面有一个人的相状,那个人的相状我很清楚。我就把这个人的头、身体、四肢,照后面这个身体把它黏起来,前面的地图就出来了。这个时候那个哲学教授得到启示,哦,他知道整个纲要了。原来人跟世界的互动,人的心,你把它调正确了,外在的世界就正确了。

唯心识观的道理就是这样。就是说,你不要管外境怎么样,你心正,这一切法就正了。所以它这个方向是很清楚的:掌握你的心,你就掌握整个外境。就是你的心境会决定你的处境的。这是弥勒菩萨观识大。

壬七、势至观根大

净界法师:楞严经

这个根大跟前面的根大是不大一样。前面的根大是各别的观六根,这个地方是拢总地观六根,等于是都摄六根。这是一个总相的观法,看经文就容易清楚。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这个法门的当机众是大势至法王子。大势至的意思就是,这位菩萨有广大的威德力,他一举手一投足就能够震动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于一切的魔王宫殿,所以叫大势至。

大势至法王子这个时候“与其同伦”,同伦就是同类,他们在因地都是共同依止念佛法门而成就无生法忍。这当中有五十二个阶位的菩萨。这五十二不是数目,是阶位,是包括了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跟等觉。那么这么多位的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们回忆在往昔恒河沙劫的时间当中,有一尊佛出世,叫无量光佛,这当中从无量光佛乃至于超日月光佛,在这一劫当中总共有十二位的如来相继地出世。这当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最后一尊,就是超日月光如来,因为这一尊佛告诉我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学法门,教我修学念佛三昧。

这念佛三昧我们先搞清楚了,后面就知道它的内涵。这念佛三昧的内涵我们解释一下。这当中有两层意思:

约着所观境来说,它的所观境有四种:就是观想、观像、持名跟实相。观想就靠第六意识的想象,想象佛菩萨的依正庄严。观像是你必须有一个像,放在眼前来观察的。持名是以名号为所缘境。实相念佛,这个实相念佛的所观境是真如实相。在本经当中,所谓的念佛三昧是偏重于前面三个,就是观想、观像还有持名。观想、观像本经叫作忆佛,忆念佛的依正的功德,持名本经里面叫念佛,忆佛念佛。这个地方是约着它的所观境来作区分。

约着能观的智慧,蕅益大师把念佛三昧区分成三种:

第一个是唯念自佛。就是说,你在念佛时候,不管忆佛念佛,你的内心当中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看有些人,他念佛的时候,他念一句佛号,他重点不是那个佛号,他重点是在观察念佛是谁。说我为什么能够念佛呢?那个能念的心在哪里?它从什么地方而来?所以这个地方,如果是唯念自佛的话,是通于整个其他的二十四个圆通,完全相同。

第二个,唯念他佛。唯念他佛就是说,你在忆佛念佛的时候,你是完全只忆念十万亿佛土外的阿弥陀佛的依正功德。这个我们讲就是有点心外求法,偏重事修,唯念他佛。

第三个是自他俱念。就是有理有事,了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自他不二当中来念佛,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体性是无差别的。阿弥陀佛是存在我的心中,我也存在阿弥陀佛的心中,从自他不二当中来带动这个佛号。我们常说,“托彼名号,显我自性”,十万亿佛土其实不离开我一念心性。既然不离开我一念心性,为什么要念佛呢?我要假借佛号把它带出来,假借佛号把它显现出来。这叫自他俱念。

这叫“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这个地方就是有这么多的差别,有的约着所观境,有的约着能观的智,作一个区分。你这两段大概清楚了,后面我们讲到正文的时候就容易清楚。

当然,〈念佛圆通章〉跟其他二十四个圆通是不太一样,它是一种他力法门。其他的二十四圆通偏重在自力法门。它们的差别,我们下一堂课再详细地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