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五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286面,

己四、明行阴境(分三:庚一、总示阴相。庚二、别明发相。庚三、结过劝示)我们这一科是讲到,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也就是修真如三昧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五阴魔境的一些相貌。当我们在修真如三昧的时候,其实我们所修的法门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正念,第二个是正知。「正念」就是你要如实不颠倒的去观察二空的真如之理,我们说是:「于诸境缘不迷、不取、不动」,安住在一念不生那样的真如理,这就是正念。

但是你除了正念以外,你还要加上一个「正知」,正知就是心中的一种觉照功夫,你要随时的保持觉照,看你这一念心是不是已经如实的安住在你的正念当中。因为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我们的内心虽然累积很多的善根,但是也累积很多颠倒五阴的种子;这时你的正念跟你过去的颠倒种子一接触的时候,你色受想行识那种颠倒的烦恼相貌就显现出来。

宗喀巴大师讲出一个譬喻,他说:我们今天要去调伏一个性情非常暴恶的狂象,要怎么办呢?你要做两件事:一、拿一条绳子把它往前拉,要它照着我们所规划的方向往前走,这叫正念。二、要有一个人旁边拿着铁棒,随时观察这只象是不是有失控的现象,它一旦失控,你要随时用铁棒调整它,让它回归到原来的道路上。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的因地发心是正确,我们依止不生灭心,但是过程就未必了。所以在整个当中,我们怎么样不忘初心,你不要忘失你最初的不生灭心。这怎么办呢?靠「正知」。佛陀在前面不断的提醒我们,要「觉了不迷」,你一定要经常保持觉了,而且你要经常检查,你现在的因地心跟你最初的发心,是不是相随顺?你是不是已经忘失了初心?这是修行一个非常重要自我反省的功夫。

这一科讲到行阴魔境。行阴这个“行”怎么说呢?就是我们内心深处,那种生灭而且迁流的相貌,很微细生灭迁流的相貌。这当中分三段:一、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

庚一、总示阴相(分四:辛一、结前想阴尽相。辛二、正式行阴区宇。辛三、悬示行阴尽相。辛四、结示本惟妄想)辛一、结前想阴尽相

想阴穷尽的相貌。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佛陀招呼阿难说:这修止观的善男子,在大乘三摩提的过程当中,他依止内心的正念正知,不迷、不取、不动,这种正念真如的观照把想阴给破坏了。想阴一旦破坏以后,他内心是什么相貌呢?这个人他平常的梦想完全消灭。梦跟想,是一个东西,白天叫想,晚上作梦叫梦,日有所思就夜有所梦。梦想一旦消灭以后,他内心的状态是「寤寐恒一」,他白天是觉醒的状态,或者晚上在睡觉他永远都是在定中,内心是恒常如一,常在定中,所以他一念觉了之心是特别的清晰,也特别的寂静。

讲出一个譬喻,譬如万里晴空,一点云彩都没有,古人说:「万里晴空,一轮明月」。乌云都被消灭了,乌云就是妄想。他对粗重的第六意识所分别的妄想,就完全不再生起了,这时他从佛堂走出来,面对各式各样的人,遇到各式各样的事情,他的内心像一面清澈的镜子,是了了分明而不生分别。怎么说呢?是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人事前来的时候,他不会有所住,去的时候,他心中也不会有任何的障碍。一念的虚受照应,“虚受”是他内心当中是空空荡荡,又是“照应”,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荡荡,空空荡荡了了分明。了罔陈习,心中没有一点过去的妄想习气,唯独只剩下一念的精纯真实之心。“精真”指的是第八识,只剩下那一念非常微细的第八识了别的心识现前。

这地方是说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般人是活在妄想当中,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这个人烦恼很重,什么叫烦恼很重?就是这个人妄想很多。一个人想象越丰富烦恼越重,佛法是这个意思。天下本来是没有这种事情,你自己去那边打妄想,打妄想就让自己心有千千结,自己起烦恼,烦恼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

在佛教的因果观里面,本来不应该有烦恼。我们造了一个业,显现一个果报,就是这样子嘛!一切法本来就是那样就是那样,这样就是这样,本来一切法是因果的显现,但是我们心中有所住、有所黏。『瑜伽师地论』上说:我们凡夫的心就像强力胶一样,看到什么就要黏,要有所住。这个修止观的人把妄想破坏以后,他的心就像一面镜子,照了万物的时候,套一句〔禅宗〕的话,就是他看事情,那样就是那样,这样就是这样,来无所黏去无踪迹。他整个过去生的妄想习气完全被破坏了,他的心中是空空荡荡的,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荡荡,他做什么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心里面没有太多的妄想罣碍、恐怖的负担通通都没有了。

这一段是赞叹想阴破坏的功德,当然他在整个回家过程当中,还没有到究竟圆满。

辛二、正式行阴区宇

想阴一旦破坏,行阴的障碍现前。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这个人心像镜子一样,他是不是大事已办了呢?还没有。他在止观当中,他会出现什么事情呢?一切有情众生的这种生灭的根源,从这个地方全部显现出来。什么叫生灭根源?就是蕴藏在第八识那俱生的有漏种子,俱生的我法二执的种子。他在一念空空荡荡了了分明的心中,观察十二类众生是毕殚其类;他能够很清楚看到众生那种生灭流动的相貌。

当然他这时候是有天眼通,后面会说到,他八万大劫的天眼通,他知道众生从什么地方来,将往哪里而去,整个生命的流动是怎么回事,他完全清楚分明,但是他还不能完全通达在整个流动中的根源。生灭的根源指的是什么呢?生灭的根源指的是第八识,他这时候只能看到第七意识的行阴,但是还不能够看到第八识的识阴的障碍。但他,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他能够清楚的看到众生的生命因果,虽然是各式各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一种造作迁流的相貌;“同生基”是行阴。行阴讲出一个譬喻,就像野马一样的熠熠清扰;“野马”指的是什么呢?这地方的“野马”指的是阳燄,太阳的折射照到空中,好像一种光明的水气。阳燄你远远望去是熠熠清扰;“熠熠”生灭闪烁的样子;“清扰”微细流动的相貌。

行阴是我们整个众生的根身世界的一个究竟枢穴;“枢穴”,开关的意思。就是这个人他为什么能够去走路呢?他为什么能够坐在那里呢?他因为有行阴。整个有情众生,生命的动力的来源就是行阴。《八识规矩颂》有一句话形容行阴说:「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月镇昏迷。」一个人的生命,他为什么能够去造业,为什么去得果报呢?因为他有一个我。有情众生是以自我来发动他的整个生灭的作用,也是因为有一个我,所以才得果报。说,这个地是谁扫的?是我扫的。也因为有这个自我意识的执取,也使令众生就活在三界颠倒当中。

「行阴」第一个、它是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源。第二、他是一个颠倒的根源。这时在禅定当中,他是完全显现出来,当然这时候也是他要对治破坏的时候。行阴的破坏,是怎么破坏的方法?

辛三、悬示行阴尽相

“悬”预先。佛陀先把这个相貌整个破坏,先说明: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假设我们经过止观,正念真如,一方面能经常保持觉照不迷,在面对行阴的时候,经常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一念不生的状态。这时候这种微细生灭扰动的这种根源就性入元澄,生灭之性就转入不生灭的寂静的体性;“澄”指的是寂静。这地方的寂静不是讲本来面目,指第八识;第八识比第七意识它相对来说是寂静。“性入元澄”是一个总说。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性入元澄呢?

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就在第八识的寂静心中,要把所俱足生灭流动的习气都要完全的穷尽,就好像水中的波澜把它消灭了,而转化成寂静的水,这就是行阴穷尽。这就超越众生自我知见的这种颠倒的执着。第六意识就象是一个很大的波浪,你看我们打妄想,我们马上知道。第七意识它是一个微细的波浪,第七意识它是一种生命流动的根源。当然它的流动不是你在高速公路看到车子这样子跑来跑去,不是这么粗的流动,那是在定中意识,或者说是用高倍的显微镜,看到我们生命的细胞在动,我们整个生命的细胞都在动态,没有一个东西是静的。从行阴的角度,我们生命是活在动态当中,我们色身的细胞,我们内心的状态,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动,都在动。动的力量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就是行阴发动出来的。行阴是一个微细的波浪。第八识是一个没有波浪,但它有微细流动的水;真如是完全不迷、不取、不动,它没有波浪也不流动。

这地方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在破坏行阴的过程当中,这地方有段经文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如波澜灭,化为澄水』,这一句话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化”,转化,不是说,行阴是生灭的根源,一刀二断,那你就完了!它是生灭的根源,但是它也是我们智慧的根源。《唯识学》讲:转第七意识,成平等性智。是要“转”,这波浪是不好,但是没有波浪你也找不到平静的水,所以它是转变。

不过《楞严经》在转变烦恼,它的方法很特别,它比较不采取任何行动,就是「不迷、不取、不动」。它认为达妄本空,烦恼本来就不真实,你要不随它转,它自己会消失掉。本经的思想是这样,不像我们看『唯识学』它是要对治,「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完全站在一种抗拒的角度来对治烦恼。《楞严经》说,你不用对治,它自己会消失掉,你只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就做三件事,不迷、不取、不动,它就自然消失,本经的思想是这个意思。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为什么我们一出生,我们内在的内心、外在的世界就一直在那边动呢?这是怎么回事?是上帝创造的?是怎么回事会在那边动来动去呢?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行阴的根源:我们众生生命的动力,是一种幽隐的妄想。我们先解释“幽隐”,再解释“妄想”。

行阴的相貌我们可以作三个总结,前面刚刚所说的,第一个、它是变化而相续的,生灭变化,但是又恒常相续。所以你看,我们到时候进入到十种魔境的时候,主要的颠倒只有两种,一个断灭见,一个常见。为什么起断灭见呢?因为他只看到我们众生生灭变化当中,他看到生灭变化这一部份,他起断灭见。为什么起常见呢?他看到行阴相续这一部份,起常见。其实行阴是两个都俱足,它生灭而相续,相续而生灭。第二、行阴是微细而难知的,我们很难知道,只有定中才能够知道,它是很微细的流动。第三、它是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源。你要了生死,这就是关键了,它是我们的「同生基」,众生一种生命最重要的根基。这样的一个根基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妄想而来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妄想而来表示什么?表示它是可以消灭的。诸位如果我们研究菩萨戒,你就会了解一个观念,在『菩萨戒』整个戒文当中,佛陀在训练一个菩萨的心态,菩萨有一句话是绝对不能讲,说:「我做不到!」你不能讲,绝对不能讲。菩萨在断恶修善度众生,你只有资格讲一句话说:「我尽量做!」你不能说我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你这些都是虚妄的想象,要断除色受想行识,它的本质都是妄想,它没有实体,所以菩萨是不能讲我做不到的!这不合道理,菩萨只能够说,我尽量慢慢改,表示我不放弃。

他为什么有这种的力量呢?来自于他的一种空正见,一切整个生命的根源都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过去的妄想捏造出来,它是可以断除的。这一段是把我们要进入到整个行阴的十种魔境之前,佛陀先给我们一些基本的概念。

庚二、别明发相   (分十:辛一、计二无因。辛二、计四遍常。辛三、计一分常。辛四、计四有边。辛五、计四矫乱。辛六、计十六有相。辛七、计八无相。辛八、计八俱非。辛九、计七断灭。辛十、计五现涅槃)各别发明行阴十种计度的相状,这当中有十科,辛一、计二无因,乃至于,辛十、计五现涅槃。

辛一、计二无因

净界法师:楞严经

“计”是一种计度执着。他执着的两种情况是没有因的:一、本,一切法的生起是没有原因的,“本”指的是过去,过去是没有原因的。二、“末”,是未来,一切法它结束以后也是没有原因。这类似无因缘论的思想。二种无因生起的由来。

标由示坠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佛陀说:阿难,你应当了知!在我们修学大乘的正知(观照的智慧)奢摩他(止),大乘止观相应当中,我们的心是凝明正心;“凝”是一种止的功德,安住不动,“明”正知而不迷惑。止观双运当中,他已经超越想阴的十种天魔的干扰,所以他这时候能够去精研,很深入的去观察,穷生类本。他去穷究众生为什么会一直在那边动呢?色身为什么会有老病死?内心怎么会生住异灭呢?这所有动的来源是怎么回事?他去穷究众生这一切生灭的根源。

这时候他在定中观察众生,已经显现出来的行阴的相貌,因为这时候他的想阴破坏,生灭的根源显露出来。显露出来以后,他就观彼幽清,用智慧来观察这非常幽隐、非常微细的这种行阴的相貌。他得到一个答案是:圆扰动元。他就知道这是整个十二类生,生灭扰动的根源,我们的色身生老病死,内心的生住异灭,通通都是因为行阴的流动所创造出来的。这时候,他对于这种圆满普遍的行阴就生起计度执着,这时就产生二种无因邪见的理论,也就是他在行阴当中观察它的流动相,观久了以后突然间自己起颠倒。怎么起颠倒呢?

分别详释

本无因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祇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他在身心世界的流动当中不断的观察,他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一切众生生命的生起,是没有因缘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为什么生起这个理论呢?有两种理由:一、定中所见。二、他产生的计度分别。

一、定中所见。是人既得生机全破,“全破”这个意思,古德解释是完全显露。因为他把想阴破坏了,所以他整个行阴的相貌,那种生灭流动的力量显现出来了。因为他在禅定当中有天眼通,他就依止他眼根天眼通的八百功德;天眼通最大的极限,空间观察一个小千世界,时间观察八万大劫。这时候他观察他所能够见到的八万大劫的过程当中,所有众生的业流湾环,众生造了什么业,然后到哪里去流转;“业流”是因,“湾环”是果。他造了这个业到人天去了,然后又到三恶道去了。总而言之,死了以后又生,生了以后又死。这当中有一个问题,他只见到他整个八万大劫的众生,在那地方造业而轮回,只是众生的轮回他有一定的处所,他所见的八万大劫就是他的处所;而在八万大劫之后,他就完全见不到了,这个是他定中所见的相貌。

以下他对这样的相貌,他自己解释,他说:哦!原来此等众生,八万劫来是无因自有,因为他八万大劫以外,他是看到一片黑暗。众生什么地方来呢?是没有理由的,没什么地方来的,是莫名其妙自己出现的;也就是说,众生在八万大劫之前是没有任何因缘而自然生起的。依止这样的虚妄计度,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正见,而堕落到外道种性,惑乱自己菩提善根种性。这是讲它生命的根本是没有原因的。

末无因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二、他产生的计度分别:前面是讲生命的起源是没有原因的,这地方是讲生命未来的结果,自然消失掉,也没有原因。他为什么提出这个理论呢?他也是有他的道理。

因为他在定中他见到整个八万大劫之前是没有因缘而生起的,他就执着既然过去是没有原因,过去没有原因不可能现在突然间有原因,所现在也就没有因缘。怎么说呢?人死了以后还做人,鸟死了以后还做鸟,乌鸦的黑是本来就是黑的,鹄鸟一生出来羽毛就是白的;生命本来就是一个偶然,没有任何理由,没有所谓造善招感安乐果报,造恶招感痛苦的果报,生命是没有章法的,好像树上的树叶掉下来的时候,它往东边、往西边是完全没有理由的。人天的众生他本来就竖立而行,畜生本来就横行而走,鹄鸟的白也不是洗成的,乌鸦的黑也不是染造而成。

所以从八万大劫以来,这样的一个因缘,完全没有改变,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他自己也推论,未来今尽此形,亦复如是;八万大劫以后,我们每一个众生自然进入消失掉,自然进入涅槃,自然的,你不用修行,他自然会消失掉。

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我过去既然没有见到菩提,当然未来也不可能见到菩提的功德,所以这一切的物象,不管过去、现在、未来,完全是没有因缘的。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由此计度,亡失了大乘的正遍知,这种正知见,而堕入外道的邪见种性,惑乱自己的菩提善根。这是第一种外道,立无因论。我们前面讲到想阴的魔境,他的干扰是外面来的,魔王派遣一个说法的法师,跟他显神通来引诱他,来破坏他的戒定慧,是外来的。行阴已破的所有的魔境都是自己的妄想生起的,他在定中看到了事情,自己在那地方虚妄分别而产生的。

这地方的问题出在哪里呢?这个思想是有点断灭见,八万大劫以后完全消失了,而且他对现在是自然。他这个是一种断灭见跟一种自然外道,不过他的自然理论是从断灭来的。我们从经文来看可以知道,他首先看到八万大劫之前是一片黑暗,所以他知道我们众生的来处是没有理由的。既然我们从什么地方来,这一部份是没有理由的,当然现在也就没有理由。所以他为什么做人呢?也就没有理由,未来也就没有理由,他的思想是这样推论。

这在所有的邪见当中,这个地方是最严重的,无因缘论是比邪因缘论更糟糕,因为他就造成一个人及时行乐。

佛教修学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一种“因缘”,你今生跟来生是有关系,有密切关系;我们今生是由前生创造,佛教的过去现在未来是连动的,是有因缘的,今生的你是由过去创造的,你过去做了很多想法,造了很多善业,所以变成今生的你;来生的你是你今生创造的,就构成一个三世因果。

那么现在这个人世间,前生跟今生是完全没有理由,好像抽签一样,你前生要投胎的时候抽签,抽过一次,来生再投胎也是抽签,那完全是没有理由的,跟你今生所造的善恶是没有关系的。那这个修行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无因缘论是最糟糕的,断灭!

辛二、计四遍常

净界法师:楞严经

这以下的思想都比较偏重于常见,前面是无因缘论。这以下是认为,生命是有因缘的,但是这个因缘他解释错了,邪因缘论。生命是由四种因缘而创造的,这当中他讲到心境、四大还有八识,还有末那四种,这四个法是普遍常住的,是一切众生生起的根源,他这样执着。

标由示坠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跟前面一样,“常”相续,在周遍圆满而相续的行阴当中生起的计度。这当中有四种计度。

一、内心跟外境,把它计度做常。为什么有生命呢?因为我们心跟境这两个是常住。

分别详释

心境计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这个人在行阴圆满而相续当中,他穷究他的内心,同时也穷究他的外境,他发觉二处无因。二处指的是什么呢?内心跟外境这两种处所,这两个生灭的因缘都是没有因缘的。为什么二处无因呢?他说:他因为修学禅定而产生二万大劫的神通,他发觉这十方众生,他心境所有生灭的相状,咸皆循环。什么叫咸皆循环?他发觉一个人的色身,他是遵循着生老病死,死了以后他又出生,又生老病死;我们的内心是生住异灭。所以他把生命分成两种,一个是能够用的心,一个所受用的境。

当然这当中有快乐痛苦,有些人的心是快乐的,有些人外在的境是非常美好的;有些人内心是痛苦的,外境是非常贫穷的。他说,心跟境虽然有变化,但是它遵循着一定的轨则,这轨则是从来没有改变的,就是这个心,它永远是生住异灭,这个色身永远是生老病死,这个轨则是不能变的。喜怒哀乐会改变,贫穷富贵会改变,整个心跟境这种生住异灭,生老病死的原则是不改变的。所以他就执着我们凡夫的心跟境,它是常住的,原则是常住的,相貌当然是变化。

诸位我们要分别一下,前面这两种思想,本无因,末无因,是完全的断灭见;这个地方是常见,认为生命在变化当中,有些东西是不变化的,这是我们所追求真实的皈依处。他认为心跟境是皈依处,当然这样的皈依是很粗的,越往下越微细。

四大计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这一个人他不是观心跟境这么粗,他观察四大。他说:一切的物质是由地水火风构成的,地是坚性,水是湿性,火是热性,风是动性,这四种体性是不能改变的,是常住不变的。他是依止什么理由讲出这一句话呢?因为他禅定的神通是观察四万劫,他这个理论是由他自己现量的境所看到的。他看到什么呢?

他看到众生生灭变化,他看到这一个人前身是一条小狗,今生变成一个人,来生变成天人。当然小狗的相貌是不一样的,人的相貌也不一样,但是构成小狗,构成人的体,这个地水火风是不能改变的,地大还是坚性,水大还是湿性。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是不能变的,只是排列组合不同,而构成不同的物质出来。

所以他认为四大的体性是未曾散失,就计以为常。这个四大是我所追求的常住不变的真实的本性。当然这佛法是不同意,四大是唯心所现,怎么说是常呢?一盆水,我们接触是水,饿鬼道他去接触水变成火,这体性怎么会有真实性呢!他是错认消息。

八识计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前面他是把构成物质的元素,四大执着为常;这以下是构成内心了别活动的元素,所谓的八识计以为常。他觉得向外攀缘是比较粗糙,他就向内观察,他观察他得到结论,他说:六根末那执受;“六根”指的六根当中的六识,还有第七的末那,跟第八的执受。所以他这个“心意识”八识当中,本元由处,第八识根本的来处,它的体性是恒常不变的。前六识它的功能就是了别,第七的末那就是思量,第八识就是执受,这是不能改变的。说这一个人第六意识起烦恼了,但是第六意识还是了别,它的了别性没有变,只是它是在烦恼中了别。这个人他听闻佛法,生起智慧的观照,这也是了别,只是这个了别跟智慧相应,了别的本质是不变的。

他这样子的观察,是怎么来的?因为他在禅定当中,生起八万大劫,看到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这个人变成了一个畜生,他便生起了畜生的想法,但是他第六意识的了别性还是这个了别性;他变成一个人,他生起人的想法,但是人的了别也是那个了别。

所以构成内心的作用是不同,但是构成内心的元素,能构成的元素是不能改变的,内在的元素是不能改变的。你不管是在整个六道当中,你不管怎么弄,第六意识永远扮演了别的功能,第七意识永远扮演思量的功能,第八永远扮演执受的功能,这是本来常住,不可改变的。他就依止这样的心意识,不改变的体性,把它当作是常住的真理,是这意思。

这一句话讲的是不对,你看第八识,第八识是执受,到佛的时候他就没有执受了,佛的第八识是不增不减。执受就是怎么样?可以增加,你看我今天跟昨天的第八识不同。佛陀他去帮助众生,你说:恭喜你!佛陀,你善法增加了。佛陀没有所谓增加,佛陀第八识,再造什么东西进去,他不会增加,不增不减,他不再扮演执受的角色。所以他是看到凡夫才是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