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八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296面。

庚一、总示阴相(分四:辛一、结前行阴尽相。辛二、正明识阴区宇。辛三、悬示识阴尽相。辛四、结示本惟妄想)拢总的指示识阴的相状,这当中分四段:一、结前行阴尽相。二、正明识阴区宇。三、悬示识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一、结前行阴尽相

本经在整个结构当中,它就是一直在分别我们生命真跟妄的问题,其实《楞严经》就在讲两件事,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妄的,这两件事情。真实的当然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讲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现前一念心性」,这是真实的。但这真实的心性当它一念妄动以后,我们就出现了五种的虚妄相,色受想行识。色是最外层,然后受想行识,好像我们穿了五件衣服一样,色阴破坏了受阴现前,受阴破坏了相阴现前,乃至于行阴破坏了识阴现前,五阴的现前它是一层一层的。前面行阴它穷尽的相貌是什么?我们一个人把生灭的力量破坏以后,到底他的行阴穷尽是什么相貌呢?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囉,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他一个人在正念真如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当中,他的行阴穷尽是什么相貌呢?

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这时候一切有为世间的体性,包括幽隐轻微的生灭扰动之相,而这种扰动之相是一切有情众生一种生灭的根源,叫同分生机;“机”就是生命活动的开始,像一个开关一样,你一打开它就开始活动,你把它关掉它就不活动。这整个生命活动的根源,他突然间完全破坏。这是什么意思呢?

沉细纲纽,补特伽囉,酬业深脉,感应悬绝:“补特伽囉”是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当中深沉微细生命的纲纽(开关),生命流动的开关消灭了。为了酬达业力,这种微细的流动,行阴整个消灭了,整个三界因果的感应,完全断除穷尽;“感应”是因果的感应,完全断除穷尽。

行阴到底它扮演什么角色呢?行阴我们不容易感觉,譬如我现在有一个感受,我有一个想法,这很容易清楚。那行阴代表什么?

我们常常说,生命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从现在也会流到未来;既然是水流,那有时候这波浪打得很漂亮,有的波浪打得很丑陋,这我们就不管。问题是那个水流为什么会流动,它为什么会从过去流到现在?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那个水流流动的力量是怎么来的?我们看大海它不断的在动,那个动力是哪里来的?

生命的水流它的流动力是行阴,所以行阴一破坏的时候,我们前面在讲耳根圆通的时候,讲「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生灭就是行阴破坏以后,寂灭(第八识)现前,第八识是个寂灭,微细不流动的水流。

当然这个地方还不是真实的心性,所以古人说:「莫谓无念便是道,无念犹隔一重关。」无念其实就是第八识现前,真如它不是无念,真如它是无住而生心,它无念中而有念,有念中又是无念,它是即空、即假、即中。但是在行阴破坏以后它的确,这个修行者他完全进入到一个无念的状态,因为他生命的水流的力量完全被破坏了,「酬业深脉,感应悬绝」,那个推动因果招感的力量完全消灭,这时候叫行阴穷尽。

辛二、正明识阴区宇

识阴是什么相貌?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前面是把整个行阴破坏了,这以下是把识阴的相貌表现出来。于涅槃天,“天”指的是真如佛性。这时,对整个真如佛性将要大开明悟,还没有明悟,但要明悟。讲出一个譬喻,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公鸡天亮的时候叫三次,他这个是最后一次叫,这时候你远远的看到东方,往东方看过去光明之色已经出现;也就是说太阳将要出来,但是还没有完全出来,但是已经将要出来。在整个昏暗的天地当中,已有精色,已有一些少许的光明之色出现,这个就是识阴。表现在我们整个身心世界是怎么回事呢?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什么叫做“虚”?虚就是他不再有感受,受阴破坏了叫虚,他已经不受一切法;“静”寂静,不再有妄想,想阴破坏叫做尽。“无复驰逸”就是不再有生灭迁流,这就是行阴破坏。所以在整个见闻嗅尝觉知,受想行三阴完全消灭。所以他的内六根外六尘,是湛然光明合为一体,入无所入,内六根外六尘完全没有能所对立的差别。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他能够深达十方世界有情的十二类生,生死流转以来它的根源在哪里?它的根元是第八识,第八识的执受。他能够观察生命执受的根元,而且不再招感三界的果报。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在十方世界已经在诸生命差别当中找到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指的是什么呢?古德解释说:识阴的共同点就是「六已销,一未亡。」因为我们过去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六根的障碍破坏了,但是一精明现前。但是这个一精明,还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所以这个“一”还没有销亡,但是六根已经销亡了。

第八识的精明之色,已经不再隐没不现,而是分明的现前,识精元明,清楚的现前;识阴微细的相状也完全发明出来,这就是识阴区宇。

唯识学认为生命的缘起是有三能变,真如不守自性以后一念妄动以后,变成阿赖耶识,叫初能变;变成第七意识叫二能变,执我,有一个我的感觉;到了前六识开始对外境了别。而这样的一个第八识正是我们很微细、很微细的障碍。从唯识的角度,万法唯识,所变现的万法是无量差别的,但是能变现的心识是没有差别的,而这能变现的心识正是第八识现前,所变现的万法完全消失。完全摄用归体。这时候生命只剩下一个明了寂静,寂静又明了的心识,但是这个无念的心识还不是真如,还有一个薄薄的障碍存在,还有一个根本无明,一念的妄动存在。但是他已经把整个生命的差别相完全消灭,所以在整个十方世界当中,已获其同。

辛三、悬示识阴尽相

什么叫识阴穷尽之相呢?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在整个众生所招感的生死果报当中,已经获得一个共同的心识(指第八识)。假设你在第八识中继续用功,照样观察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继续往前走,最后会怎么样呢?销磨六门,六根的差别功能消灭掉了;合开成就,六根一合就是识精元明,开的话就是六根。所以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六根互相的通达,而且六根能够互用,眼睛能够听,耳朵也能够看。在整个十方(器世间)世界跟有情(正报世间)众生,就像琉璃宝一样,身心世界内外是光明透彻,唯一心性,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识阴是我们最微细、最微细最后的一道障碍,它的相貌是明了而寂灭。它差在哪里呢?我们经文来看,它还有一个内外的对立,有一个能变现的识,一个所变现的万法。所以当我们把能所完全破坏时后,内外明彻,这时候就真如本性现前。就像古人说的:「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菩提」。不但我的心识无上菩提,所变现的山河大地也是无上菩提,能所双亡,这时候妙用现前。这个地方是讲到识阴的穷尽相貌。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识阴是怎么来的呢?“罔象”指的是似有非有,似无非无,如幻如化的假象;“虚无”前面的罔象指的是作用,虚无指的是它的体性,它的体性是空寂的。一种违背真如的妄想,以为其本。

本经用「罔象、虚无」这两句话来形容第八识是非常的恰当。因为第八识它的功能就是集起,它在因中集合前七识的种子,在果中它生起前七识的现前;从因地上它集合前七识的种子,所以它是虚无的,它体性是不真实。什么叫第八识?它就是有很多、很多的种子集合在一起叫第八识,它没有实体的。比方说,什么叫净律学佛院?就是有很多人结合在一起叫净律学佛院,如果这些人全部散开了,就没有净律学佛院了。净律学佛院这个假名是安立在很多人集合在一起,产生一定的作用才叫做净律学佛院。第八识就是把我们过去善恶的功能集合在一起才叫第八识,所以它的体性是虚无的,它变现作用的时候是罔象的,是如幻如化的。所以你从「罔象、虚无」这两个字,你就能够去体验第八识的体性跟相状。

庚二、别明发相(分十:辛一、因所因执。辛二、能非能执。辛三、常非常执。辛四、知无知执。辛五、生无生执。辛六、归无归执。辛七、贪非贪执。辛八、真无真执。辛九、定性声闻。辛十、定性缘觉)辛一、因所因执

净界法师:楞严经

“因”,他认为识阴是一切万法生起之因;也就是万法的究竟依止处叫做因,他这样认为。“所因”是一切万法是从此而流出,万法是所因,第八识是能因,它产生这样的执着。

心游两边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阿难当知!修行大乘真如三昧的过程当中,这个人已经能够穷究行阴生灭之相,“穷诸行空”的意思是把行阴给消灭了。这时候第八识的识阴现前。八识是什么相貌呢?已灭生灭,这时候整个生命的流动之相完全停下来,第八识是一个寂灭的相状。但是这个寂灭缺乏什么呢?而于寂灭精妙未圆,在这识阴的寂灭当中,他精妙的真如本性却还没圆满通达。第八识跟真如本性差在哪里?真如本性能够生起妙用,第八识不能生起妙用。所以讲他在寂灭当中,那精妙的作用还不能够现前,第八识的相貌是这样。

迷执成堕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脗,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婆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个人他在识阴现前的过程当中,他就在禅定中观察自己的六根身之间的隔合。他已经能够开合自在,六根能够开能够合;他也能够跟十方众生诸类通觉,他能够进入在众生共同的知觉,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从第八识流露出来的,所以他能够跟一切众生同一个知觉。这地方诸位要知道,他没有说跟十方诸佛同一知觉,这一句是关键。识阴是跟十方众生同一知觉,但是跟十方诸佛不同一知觉。

觉知通脗,能入圆元。彼此的知觉是互相周遍圆满的,我周遍到你的地方,你也周遍到我的地方,能入圆元;“圆元”就是第八识;“圆”指的一切众生是互含互摄的,“元”指的是一切众生的依止处。他就在这样的一个圆元当中,若于所归立真常因,对一切法所皈依的的八识把它当作是真实常住的因,而产生坚定不移的理解。这时就堕入因所因执,认为第八识是因,一切万法是从第八识所生起,堕落到外道娑毗迦罗(黄发外道)他们所说的冥谛;一切法都是冥谛所生的,最后还归冥谛,成为外道的伴侣。迷失诸佛菩提的功德,亡失大乘的正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这就是安立第一个有所得心,第八识当作一切法生起之因,也以第八识为一切众生最后皈依之果,违背了大乘的圆通(真如本性),而背离了涅槃的功德,生在外道种性。

这段经文,「非因计因」,他认为第八识是能生,一切万法之所生。这一句话学过唯识会觉得,对啊!唯识就是这样讲,你怎么说他是外道呢?

我们还是那一句话,佛法讲万法唯识,它是要破唯识的,唯识学它是安立唯识以后破唯识的。佛陀告诉我们第八识变现一切法这是不正常的,有情众生的根本就是第八识,所以佛陀讲出这一句话的时候是说,这是不正常,你要破的,但是外道是认为这是正常。

同样讲一句话,口气不同,诸位懂这意思吗?外道认为第八识变现一切万法这就是真实相。佛陀说:万法唯识,是因为你颠倒,所以你才有阿赖耶识,所以你要把阿赖耶识破掉。

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讲得好:「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阿赖耶识是生死的根本,佛陀是把这个根本讲出来,佛陀的目的要你把这根本拔掉;外道是认为把这根本当真实。

讲的话口气一样,但是目的不一样。

所以诸位要体会,他讲这一句跟唯识学讲的话完全一样,但是唯识讲这一句话的目的是要破它,外道是要建立它。

辛二、能非能执

净界法师:楞严经

“能”他认为识阴是能生,“非能”一切众生是我所生。在第八识又加一个“我”出来,我的第八识是能生,一切万法是我所生。在一切法中安立了一个“我”。

心游两边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个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他已经把行阴的整个生灭相超越了,但对于第八识的精妙还没有圆满的证得。第八识的“精妙”怎么说呢?第八识毕竟不是前面的色受想行,诸位要知道,第八识是不能完全破坏的。行阴是生灭的根源,这要完全破坏,你一点不能客气。但是你遇到识阴就不是这种口气了,因为识阴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它是妄中有真,真中有妄,你把第八识破坏你也完了,你就断灭了。所以他只能够说,他在寂灭当中,那种不生不灭精妙光明的妙用,还没有显现出来。因为第八识是不能断灭的,迷了以后叫第八识,悟了以后叫真如本性。

迷执成堕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酰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对于他所皈依的第八识,把它览为自体,这地方就有问题。前面是说的第八识变现一切万法,这地方把第八识当作自我。当作自我以后他就说,这法界当中所有众生,都是我的第八识流露出来的,我创造了宇宙万法,我创造了山河大地。这个人就堕入了能非能执,我为能生,一切众生一切万法是我所生。色界的大自在天,摩酰首罗天,这个大自天是色界的天顶。他现无边身,他认为他能够显现无量无边的众生之身,能够变现、能够创造无量无边的众生,成为他的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认为我为能生,一切众生是我所生,我是一切法之因,一切众生是果,违远了圆通本性,也背离涅槃的功德,死后生大自在天的我慢的遍圆之种;这是我为能生,遍满在整个法界之中。古德说:前面第八识的能生,一切万法是所生,是法执,是很微细的;这个地方是把它览为自体,就是我执。前面认为有一个第八识存在,他会变现万法,这一段是说这一个第八识是我,把它览为自体,变成我能变万法,这个跟上帝的思想完全一样。

辛三、常非常执

净界法师:楞严经

这地方是认为第八识是能变现,而且他是真常的,一切万法是变化的。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一段跟前面完全一样,就是他把行阴破坏了,这时候不断的去思惟观照第八识,但是还没有把第八识破坏。

迷执成堕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就在“所归”指第八识,对所归的第八识,当作整个究竟生命的不生不灭的皈依处。第八识是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他就把第八识执着它是不生灭的,他只看到不生灭这一部份。他就自己怀疑,我的身心世界是第八识表现出来的,乃至于整个十方虚空一切万法也都从第八识所生起。第八识是一切万法所宣流的处所,无不从此法界流,而这个第八识生为一切法的根本是真常,是真实常住之身,作这种不生灭的理解。在整个微细的生灭当中,他就预先执着第八识是常住的,迷惑了无生真如,也就迷惑了生灭的第八识。

迷真才会起妄,他因为还没见到真如,就把第八识是当真如解,就把第八识的生灭相当作不生灭。所以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就安住在深沉第八识微细的生灭当中,就不想进步了,把第八识当作真实常住的佛性看待,这个人就堕入常非常执;他认为第八识是常住的,一切万物是非常住的,就堕入到大自在天,他就认为一切法是大自在天所创造的,大自在天是常住的,一切法是生灭,迷失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他是安立的因依心,认为第八识是一切法之因,第八识为整个生命的皈依处;一切法从第八识生起,最后还是回到第八识,它是一个因,也是一个果。违背了圆通的佛性,也背离涅槃的功德,而生起倒圆种,颠倒的认为第八识是一切万物的生起跟依止处所。

蕅益大师有一句话来形容这个知见,他说:「本是心生天地,今者反谓天地生人。」这观念就是说,天地间有一个能生的第八识,它创造了我们,它也主宰了我们,这个就是天地。这是我们中国说的天地,所以我们自己的吉凶祸福,我们自己作不了主。是谁作主呢?天地鬼神作主,而这天地鬼神是常住不变的,我是生灭的,我死了以后,我还回到天地去,我就排班,等天的下次再把我创造出来,这样是错误的!我们的心把天地创造出来,不是天地把我们创造出来。这个思想在我们中国的演变,不但印度有这个思想,我们中国的文化有这种思想。

你看孔夫子他所弘传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道统从什么?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不要讲太远,近处就是周朝的周公所安立的道法。周公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在哪里呢?他改变人对生命的态度。商朝要灭亡的时候,周文王领兵来讨伐商朝,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将商纣王给灭掉了,一个月的时间。灭掉以后,这时周公就招集整个干部会议,检讨商这么大的国家一个月就灭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个月不是很长,因为古时候都是用走路的,从这个地方到打仗的地方要走好几个礼拜,几乎是一打商纣王就灭掉了。

后来发觉,商朝的思想模式有问题,商朝的文化是以神为本,他认为人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商朝为什么到最后失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周公安立的,他认为商朝之所以会灭亡,是失掉民心。比方说他为了祭祀,他可以杀很多人来供养神,他以神为本,他不把人当一回事,遇到灾难,天上出现凶灾,就把那些人全部杀死,供养鬼神。所以他完全失掉民心。到了周公的时候,他把文化改变了,他安立以人为本,所以在商朝他们的信仰,是敬仰天地鬼神。到周公的时候,他提出一个观念很重要,他说:「祸福无门,惟人自招。」你的吉凶祸福跟鬼神没有关系,天地不能主导你,是你自己作主,所以他就安立以人为本。

所以为什么儒家思想安立了仁义道德又制礼作乐,他就告诉我们自己,你的吉凶祸福是你自己作主的,儒家思想是打破过去以神为本的思想。以前是尊重鬼神崇拜,到了周公以后,开始建立个人修养,一个人好好的修行,你自然能够创造你的生命,所以人的吉凶祸福跟天地鬼神是完全没有关系的,这一点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改变贡献非常大,而孔夫子就是继承这个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当然佛法更高,佛法是以佛为本,它不是从人的善念,它是观照到人的佛性,那个觉性。那这个思想不管中国也好,印度古老的思想就是天地鬼神创造万物,主导万物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常非常执。

辛四、知无知执

净界法师:楞严经

意思是说,第八识是有知觉,第八识创造了一切草木万物,那么这样讲,草木万物也应该有知觉才对啊!因为是有知觉的第八识创造出来,它们应该也有知觉,是这个意思。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行阴的生灭相被超越了,而寂灭相现前,但是精妙的佛性还没有完全的显现出来。

迷执成堕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咤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所知”指的是第八识。他认为第八识的知觉是遍满法界的,知遍圆故。他就认为既然第八识的体性遍满法界,所以他的知觉也应该遍满法界;他认为十方草木也应该有知觉,它的知觉跟人完全没有差别。所以他就辗转计度说,草木死了以后就变成人,人死了以后也会变成草木,有情无情互相轮回。

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心中对于有情无情完全不能加以辨别,因为这二个都是有知,只是形状不同,对于这样的看法生起坚定的理解。这个人就堕入到知无知觉,认为草木是有知的,实际上它是无知的。

婆咤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婆咤”外道的名称叫避去,“霰尼”有军。这两个外道都执着这一切的草木都是有知觉的,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结成异种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他认为第八识的知觉不应该只存在第八识,应该普遍的在一切的草木万物当中都有知觉,叫计圆知心,成就虚谬之果,最后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生起颠倒知觉的种性,把有知觉的认为是无知觉的,无知觉的认为有知觉,倒知种。佛法把一切万物是分成三类,因缘法是不能混滥的:第一类是有情众生,他是有生机也有知觉,他有生长功能,他也有感受想法。二、无情的草木,无情的草木是有生机而没有知觉,有生长功能,但是它没有知觉。三、是山河大地、水火,是没有生机也没有知觉,三种的差别。这个人是三种完全混滥,草木也有知觉,人也有知觉,人死了以后变草木,草木以后变成人。

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思想是佛性跟法性互相混滥。蕅益大师说:你在迷的时候,佛性就是佛性,法性就是法性,这两个不同;佛性是有知觉的,法性是没有知觉的,在迷的时候是这样。你要悟了时候,法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性。在我们凡夫颠倒的心,你不能够说法性就是佛性,不能这样讲。他这个地方就是说,佛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性,从凡夫的角度这观念是错的。第八识的整个执着它是越来越微细,等于是探讨整个生命的根源,从生命的根源当中,安立我执跟法执的差别,这两个观念,不是我执就是法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