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293面,辛七、计八无相。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也就是在正念真如的时候,其实它整个重点有两个:一、破妄,二、显真。

破妄跟显真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呢?

蕅益大师说:如果是一个利根人,他的大乘善根特别强,烦恼也特别淡薄,他可以直接的去开显真如。也就是说,他直接观照现前一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入一种不思议境,就在一念不生当中,念念的把真如本性给显现出来,这种人不需要经过破妄的过程,他可以直接的正念真如。

第二种人是钝根人,就像我们这种人,我们有善根,但是我们有更粗重的烦恼。蕅益大师警告钝根人不能直接正念真如,要先求破妄再求显真;也就是你在观你内心的时候,不能直接观即空、即假、即中,不可以!要先修空观来破除妄想。修空观来破除妄想,再修假观开显真如的妙用,再修中观入一念不生,它是要有次第的。

很多人问我正念真如要怎么正念呢?我们刚开始不要被这些话所蒙蔽,其实正念真如的下手就是破除妄想,你面对妄想的时候能够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不随妄转念念之间就是在开显真如,就是「觅即知君不可见」,但是你念念的回光返照不随妄转,「不离当处常湛然」,它就是念念现前。真如是你本具的,你不用去求的,你越求,它就不是真如。

所以在这个地方,他整个行阴的障碍都是他要对真如有所求,结果真如就风云变色,变成不是真如。也就是说,在整个行阴十种障碍当中,都是没有直接破妄,就直接要去肯定。

所以初心学佛是先修否定法,再修肯定;你对你的妄想要先否定,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先求大死一番,然后彻底的破妄以后才直下承当,「否定门入,肯定门出」。当我们在自利的时候是否定的,当我们要住持正法,弘法利生的时候,才能够肯定这一念心跟诸佛是不二的。

所以你在肯定跟否定的操作当中,你要适当,才不会落入这十种的颠倒邪见。

辛七、计八无相

净界法师:楞严经

这里的无相指的是一种断灭。这八个法指的是什么呢?色受想行,这四阴中它生起之前,他认为是断灭的,他灭除以后也是断灭无相的,所以四乘二就是八种无相的断灭。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这一个人他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他已经把想阴给消灭了,而微细行阴的生灭迁流活动现前。于先前所灭除的色受想三阴当中,他生起一种错误的执着。什么执着呢?因为他认为色受想三阴消失了,他经过那么长的时间,他也没看到生起,他就认为一个人死后是断灭无相的。

发起这种断灭心,这样的心是违背佛法的实相道理,所以叫做颠倒;以断灭心为本修因,最后的结果是断灭之果。这地方是简单的总标,以下各别说明断灭见是怎么生起的。

正明本计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这个人在定中他看到四大的色阴消灭了,认为身形已经无所依托了。因为色身以四大为依托,能够去创造色身的四大都没有了,那身形消失以后当然也就没有,因为他四大已经被破坏了,色阴被破坏了,所以他认为整个色身已经没有根本,根被拔掉了。

观其想灭,心无所系。我们心的活动是以想为本,于境起相;想阴消灭了,第六意识也就没有依托了,心也就没有根了。

知其受灭,无复连缀,感受消失的时候,我们色心二法这中间就没有一个中间连接传达的地方。你看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内心中间要有一人传递;说,我现在很痛苦,这痛苦的感受要经过受阴。你的色身产生痛苦,产生逼迫,是谁传给你内心呢?是看那个感受,受阴。受阴是色法跟心法之间的一个桥梁,一个连缀的桥梁,现在这受阴被破坏了,色身二法各走各的,你的色身走你色身的,我的心走我心的,两个都没有关系了。

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阴”指的是前面色受想三种的阴性既然都消散了,色身也没有根本了,内心也没有根本了,色跟心中间的桥梁也被破坏了,纵然我现在还有一些生理的作用;这个生理的作用指行阴,还可以吃饭、还可以睡觉、走路,这种造作迁流,是靠行阴来维持。但是我心中已经没有感受、没有想法了,活在世上就跟草木一样没有感情。你看草木也是每天长大,但是它没有感受没有想法,就跟我现在一样。

这样的一个身心世界在我活着的时候,都是如此的没有感受、没有想法,就像草木。等到我身心世界消失的时候,那更是一种断灭无相的情况。他就由此类推,他这样子来加以勘验校对,他就坚定的认为,一个人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身心世界的相貌出来了。因为根被破坏了,好像轮盘,开关被关掉了,只有剩余轮盘的活动。

如是循环有八种无相,四阴当中生前是无相,死后也无相,八种无相。

更述转计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他从这样的死后无相,他就更加一步的转计,说出世间的涅槃、世间的因果这都是不存在的,一切法都是断灭空的,只有一个暂时的名字跟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我们的身心世界终究要归于断灭的。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他认为死后无相,最后他就生起断灭颠倒的邪论。这地方在古德的开示说,其实行阴的执着,主要就是四种执着,断、常、空、有。以体性上来说就是断跟常,要嘛就是断,要嘛就是常;在作用上就是空跟有。他这一段所执着的是认为「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世间上的生命迟早要断灭的,现在不断灭,死了以后肯定断灭。这样的思想当然就很危险,没有一种相续因果的思想。

辛八、计八俱非

净界法师:楞严经

“俱非”是什么意思呢?他是非有非无,不是有也不是无;双遮有无叫俱非。八个法指的是什么呢?在色受想行四阴当中,都有一个非有非无,加起来就是八个法。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修大乘圆顿止观的人他把想阴破坏了,行阴的流动现前。他在定中看到行阴是存在的,尚未消灭,但是受想是消灭了。所以他在定中等于看到两个东西,看到色阴现前。现前是什么?非无。他同时也看到他的感受想法被消灭了。是非有。所以他这两个是同时看到,他看到以后就产生执着,双计有无。所以他对于存在的行阴,他执着这是有的;对于已经消灭的色受想,他觉得绝对是没有的。

所以他就以「有无」这二个之法,就自体相破。什么叫自体相破?他以行阴的有,来破前面三阴的无,安立了非无,以有来建立非无;他同时也以前三阴的无,来破行阴之有,而安立了非有,以无来建立非有。因为他同时看到了色受想的消灭,他也同时看到行阴念念的现前。所以他只好认为,人的生命它不是有,也不是没有,这就死后堕入非有非无的颠到。

正明本计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他在定中观察已经消灭的色受想当中,虽然见到行阴之有,但是他认为终归不是恒常存在的,所以有中有非有。而在行阴的迁流当中,观无不无;前面的三阴虽然没有了,但是他认为未来终将生起,所以非无。他进一步他说:非有当中有非无,非无当中也蕴藏着非有。如是的辗转循环,穷尽阴界;“阴界”包括色受想行四阴。他就安立了八种的非相,四阴当中每一个阴都是同时俱足非有跟非无两种相状,所以在整个四阴当中,随举一阴,都认为一个人死后,他是非有非无,是这个相貌。什么是生命的本来面目?非有非无。

更述转计

又计诸行性迁讹话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他又转计,他不但认为自己的身心世界,他认为一切的万法诸行,一切的有为诸法,它的体性都是迁变虚假的,不真实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非有非无。内心启发通达了悟,他认为一切法,你说它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虚实失措,非虚非实,含糊笼统,莫衷一是。因为你说它有没有,说有也不对,说没有也不对,这样子的虚实失措。到底它是真实的呢?还是虚妄的呢?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含糊笼统!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他执着一个人死的相貌是非有非无,后际昏瞢,在未来的生命中,可以说是茫然无知,无可道故。所以他认为法是道可道非常道,法是不可以宣说的,你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所以你只能够说,不能讲!他认为真理是不能宣说的。这样就堕落外道种性,而迷惑我们的菩提真性,这第八种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这一段可能很多学过唯识的人会产生疑惑,因为唯识的实相正是建立非有非无,唯识的中道实相就是非空非有。那跟这个思想是完全一样,怎么说他颠倒呢?这地方的意思,我们加以解释:

我们在分别一些微细外道的法的时候,你要去读他的弦外之音,他讲这一句话心态是什么?而不是他讲话的内涵,这是很重要的,就是他的心态。外道讲非有非无的时候,他的内心是一种昏瞢的状态,他的内心是不决定,他自己是搞不清楚,到底是有?到底是没有?他是昏瞢不清,无可道故。

佛法讲非空非有是一种方便,是破你有的执着,破你无的执着,他是开方便门而示真实相,这两个是不同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方说,〔禅宗〕有一个公案:有三个好朋友相约去出家,到了一个大道场以后,知客师出来,知客师要出来审查看你发心对不对。问第一个说:你为什么出家呢?他说:我爸爸叫我出家的。啪!打一个香板,你爸爸叫你出家,你一点主张都没有。第二个一看哦!说我爸爸叫我出家不行。第二个出来,知客师问你:你为什么出家呢?我自己要出家的。啪!你自己要出家的,你爸爸没有同意你就敢出家,自作主张。第三个看两个都挨打。第三个上来,你为什么出家?我爸爸想让我出家,我自己也想出家。啪!油头滑嘴!三个都挨打。

从他所说的法三个应该总有一个是对,因为三种可能性而已,但是结果是三个都挨打。诸位要知道,禅宗打的是你那一念心,不是打那个法,但破其心不破其法。因为禅宗的祖师感觉到你讲一句话的时候,仁者心动,你有攀缘心,你的心没有真正安定下来,打你那个有所得的攀缘心,不是打你说的法。

禅宗从来不管你讲什么话,根本不甩你说什么话,但是他会去感觉你的心态是什么。外道讲的话跟佛法完全一样,非空非有,但是外道讲一段话的时候颠倒邪见。佛陀说,非空非有,那是善巧方便。

这地方你要清楚,两个人用心不同,一个是在含糊笼统执着的心讲出来,一个是大智慧的佛陀开设方便,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安立的善巧方便,话是一样,但是内涵不同。这地方大家要把它拣别出来。

辛九、计七断灭

净界法师:楞严经

“七”,七个处所,外道在禅定当中,他启发了天眼通,看到整个三界当中,他认为有七个处所是不断灭的。也就是有七个处所是消失以后,就永远不再生起了。这七个处所指的是三界的七个处所。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这个人的心态:一个人的知见跟这个人过去的个性是有关系的。这一个人他在修学止观的时候,把想阴破坏了,行阴生灭的流动现前。现前以后,他在定中看行阴剎那、剎那生灭的相状,但是他于后后无生计度者。什么叫“后后无”?行阴的相貌是生(存在的意思),生了以后又变成灭又没有了,没有以后又生又没有,又生又没有。

但是这个人他在生跟灭的两种相貌,他只看到后后无,他只看到灭相念念的现前,这个人生相没看到。没有看到的时候,这个人就堕入七种断灭论,这个人看事情会被自己的思想误导,我们说这种人比较悲观,只看到灭相。只看到灭相会有什么结果发生呢?产生七种的结果。

分别其相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他就执着在三界当中有七个处所,是消失以后不再生起的;或计身灭,这个地方两个处所,“身”指色身。色身指的是什么呢?包括四大部洲的人民,也包括了六欲天两种的众生,他的色身消灭以后不再生起了(二处)。

或欲尽灭,欲尽灭指的是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地,他欲界的贪欲已经穷尽了;他认为初禅的欲望消灭以后,这三界的欲望永远就消灭了,初禅的欲是断灭。

或苦尽灭。苦尽指的是二禅,二禅是定生喜乐地,他心中已经没有苦受(以忧为主),忧苦的感受消灭了。

或极乐灭。极乐指的三禅,离喜妙乐地;它是整个有为快乐当中最快乐的,他就认为当三禅的有为快乐消失以后,也终究是断灭。所以三禅殊胜的快乐,也终究要断灭。

或即舍灭。即舍灭包括了四禅跟四空两个处所。四禅是舍念清净地,是舍念;四空是舍色身,不管舍念舍身都是属于舍。他执着四禅四空的舍心,一旦舍了以后,就永远不再生起了。

所以他就辗转认为,在三界当中(前面说的七个处所)现前虽然暂时存在,但是终归要消灭,而这个灭了以后就不再生起了,也就是终究要断灭的。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他等于是在整个行阴当中看到了灭相,他没看到生相,跟下一科是完全相反,下一科是比较积极乐观的人,他在生灭当中他只看到生相,这两段是对比的。

辛十、计五现涅槃

净界法师:楞严经

他执着在三界当中,有五个处所的安乐,常住的、是不坏的就是涅槃。也就是说,他认为三界当中就有涅槃,不必离开三界要灰身泯智才会出现涅槃。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他就在想阴破坏,行阴现前的时候,他在行阴的生相念念现前的时候产生了执着。他认为生命是以生为本,不是以灭为本,他认为灭是暂时的,一个人暂时的消灭,但是终究要生起的。所以他从长久的生当中,他就发觉在三界当中,有五处不生不灭的涅槃处存在。所以他的这个执着跟他的思考模式有关系。

分别其相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五处涅槃指的是什么呢?第一个是讲到六欲天,他以欲界的六欲天为正式的转依;“转依”,我们生命的究竟依止处,也就是涅槃的意思。为什么他会认为六欲天是涅槃呢?因为他观见圆明,生爱慕故;他以他的天眼通来观察六欲天的依正二报,不管他依报的宫殿是何等的庄严,他身心的正报是充满了光明,而这光明是超日月。所以他认为六欲天的依正二报,是值得我们爱乐心慕的,这就是涅槃了,就是一种究竟安乐处。

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天眼通观察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地,他已经没有三界的忧恼,而受种种的喜乐。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认为二禅定生喜乐就是涅槃。为什么呢?内心没有微细的忧苦。或以三禅,极悦随故;离喜妙乐地,身心世界种种的妙乐现前,这就是最殊胜的涅槃。

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他认为四禅的舍念清净地,他能够舍除痛苦,舍除快乐,而且更重要是,不受轮回生灭性故。因为四禅有一个特点,大三灾不能破坏,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在坏劫破坏三界的时候,四禅不可破坏,不受轮回的生灭性故,所以他认为四禅是究竟涅槃。

因为他执着这五处是涅槃,因此而迷失了有漏的生灭果报,把有漏的果报当作无为涅槃的理解,而依此五处的涅槃来当作最胜依故,最清净的人所依止之处。而最清净的人是佛陀,他认为这就是佛陀依止的处所,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他也是一种颠倒的邪见。前面从生灭当中他是执着灭相,这个是执着生相。《般若心经》告诉我们,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要远离六相,大乘佛法的空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体性上远离生相灭相;在相状里面,远离染污相跟清净相;在作用方面,远离增加跟减损相,这六相都要远离,这样才能够契入中道实相。

我们一个人的执着,你正念真如的时候,真如是无相的,但是我们无始劫来熏习很多、很多的色受想行识,很多很多的想法这都有相的,会把你过去的想法逼出来。你看有些人他过去生就比较悲观,他在修禅定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断灭的思想;有些人是主动积极乐观派的,他就会产生常见涅槃的思想。这都跟你过去的种子有关系,你一不小心你就被你自己骗。被谁骗呢?被过去的你骗。因为这些色受想行识就是过去你造作痕迹,你现在要把这垃圾清掉的时候,它就会出现。

前面十种的行阴,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显现出来的。

庚三、结过劝示

净界法师:楞严经

佛陀结示过非,劝勉我们要好好的注意

魔境因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

前面的十种魔境是怎么来的呢?这十种心中的狂解(邪见)颠倒,都是我们在行阴的时候,用心交互;我们同时在正念真如,我们以空假中三观来照这一念心性,观察这一念心性当下即空、即假、即中的时候,这时候跟行阴的相貌真妄交攻显现出来的。这地方的五阴魔境还是你自己显现出来的,自己骗自己。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一般的众生他遇到这个相貌,他当然不会回光返照,只好心随境转,就以迷惑当作正解,就以为自己成就圣道,或认为自己就是断灭,大妄语成,终究堕入无间地狱。

诫令保护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

佛陀劝勉我们一定要将佛陀真实的法语,在佛陀灭度以后的末法,魔强法弱,要使令一切修止观的众生,都能够觉了斯义,对这十种的魔境要如实的觉了,用智慧来观照。绝对不要使令你内在的心魔,引生你重大的罪障;“孽”,祸害的根源、罪业。保持我们止观的功德,也保护修行的大乘善根,来消灭我们心中的邪见。

劝修真道

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开导修止观的众生,能够开解真义,真实了解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义,对无上道不遭外道邪见的歧路,心中也不要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成就自利的功德),作众生清净的标指(利他的功德)。

这段经文的意思说,段经文佛陀讲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说,我们要不修止观,当然什么事都没有,我们就顺着过去的习气,我过去做什么,我现在还做什么,顺从五阴,五阴要你干嘛,你就干嘛!所以你跟五阴两个就处得非常好,你也喜欢它,它也喜欢你。但你一旦要修行,这事情就麻烦了,有人不肯。你过去生当中所熏习的感受、想法,它不同意了!

就是所谓的「用心交互,真妄交攻」,所以你一旦要修行,你肯定有事情。你说,我修行的时候风平浪静。你没有修行,因为你风平浪静,表示你跟五阴两个是和合无争,这样才会风平浪静。五阴的方向是顺生死流,你是顺涅槃流,这两个当然是汉贼不两立,真妄肯定是要去交攻的嘛!交攻的时候,它一定把你过去储存的垃圾表现出来,这每一个修行人迟早要面对的。

佛陀只告诉我们一个观念,怎么办呢?只有一个方法「觉了斯义」。佛陀并没有说你要把谁断掉,就是启动你的觉悟。诸位,《楞严经》我们学到这个地方,佛陀只告诉我们这个事情,你要把你心中的觉性启动起来,不迷、不取、不动,只有「不迷」最重要。五阴不可怕,但是你一迷惑的时候就变成很可怕。

色受想行识,它只会在你颠倒的时候活动,你越颠倒它越喜欢,但是光明一出现的时候,它就消失掉,五阴就像露水一样,太阳出来它自然消失掉。奇怪,我明明刚刚有这种感受,我们过去也经常有这样的经验,我很想去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去拜佛静坐的时候,欸!做这个没有意义的,但是当时我真的很想做。是怎么回事呢?五阴的活动,它是欺善怕恶的,只有你颠倒的时候它对你有作用,你心中光明一出现的时候,五阴就完全消失掉。

我们修学佛法最重要是你能够加强你的观照力,你不能要求烦恼不来,不可能!烦恼它不会放过你,你过去一天到晚跟它在一起,它现在是你的好朋友,熟境界,肯定放不过你。所以在这地方最重要就是「觉了不迷」,你一定要事先知道,经常保持觉照的功夫,就像我们走路的时候,你一定要把手电筒打开来。修止观的过程当中,你心中一定要保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个地方是最重要的。

己五、明识阴境(分三:庚一、总示阴相。庚二、别明发相。庚三、斥邪结正)前面的色受想行完全消灭,这时候识阴现前。“识”什么意思呢?我们内心最深处那个微细的明了分别的功能;前面的“行”是造作迁流,这个“识”就是了别,明了分别。这当中分三段:一、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斥邪结正。

庚一、总示阴相(分四:辛一、结前行阴尽相。辛二、正明识阴区宇。辛三、悬示识阴尽相。辛四、结示本惟妄想)拢总的指示识阴的相状,这当中分四段:一、结前行阴尽相。二、正明识阴区宇。三、悬示识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一、结前行阴尽相

第一科佛陀先把前面行阴的文作一个结束。看经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囉,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到这里,这一段我们下一常课再讲,我们把刚刚那个观念再讲一下。

我们修行人啊,有些人修行很快,很快就进入状况,有些人他的修行,他很用功,善根也很强,方法也对,但是他就是跟过去的烦恼妄想纠缠不清,跑不出来。问题出在哪里呢?方法错误。你一个人要进步,我刚刚讲过,你不能太肯定自己,你肯定自己,你过去的烦恼习气正是大欢喜。

蕅益大师提醒我们末法众生要先修空观,再修假观,再修中观。修行人要先否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你动一个念头,你要告诉你自己,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先否定它,不管对不对,先否定它,不是这样子、事情不是这样子。如果它是真实,你否定它,时间久了,它还是会出现,因为真理是不能否定的,但是妄想你一否定的时候,他就消失了。如果你否定以后他就消失,那真的是妄想,如果你个想法是真实的,它经得起你否定。就像智者大师说的,你遇到相状的时候用火去烧它,如果是真金它不怕你火烧;你这想法是随顺真理的,你否定它,它还是会出现,但是它不是真金,你一烧它就消失了。

所以你一个修行者,尤其是初学者,诸位,你要能够在菩提道当中一路走过去,一定先用否定的法门,你一定要否定你自己的想法感受,你才能够进步的,你会进步很快。否则,你会觉得好像修行很久,原地打转,昨天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明天也是这样,因为你就是一路的肯定你自己,所以你就很难改变,很难超越。